扫码消费岂能强制关注

自助扫码已成为日常消费的“标配” 。扫码点餐、停车缴费、购物开票、景区游览……只要轻轻一扫,就能省去现场排队、人工结账等环节,消费者可以更便捷地享受服务 。然而 , 这种本该是提升服务效率、优化消费体验的方式,却因部分场所设置的必须先关注公众号才能获取服务的操作,变成了消费者的一大困扰 。
困扰之一是影响消费者生活 。看似是简单地点击关注 , 但其实这只是开头:频繁推送的营销广告让人烦不胜烦,微信里时刻提醒未读的“小红点”好像永远都清理不完 , 成为手机里的“牛皮癣” 。
【扫码消费岂能强制关注】困扰之二是暗藏信息泄露风险 。一些服务在提供之前要求获取消费者的头像昵称、手机号、访问位置等隐私信息 , 这些过度索取权限的行为给个人信息安全带来隐患,令消费者深感不安 。前不久,“点一杯奶茶产生87条数据”的报道足以反映当下部分消费场景获取个人信息程度之密集 。
困扰之三是消费者很难说“不” 。一些服务只通过公众号提供,拒绝关注也就意味着终止服务,不愿关注公众号的消费者并没有额外选项 。尽管在进行授权时 , 多数都会弹窗请求用户的“同意”,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自愿 。“单选项”的服务,本质上就是强制,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
扫码消费“强制关注”之所以愈演愈烈,其根源在于商家对数字化转型和营销推广的强大需求 。一方面,服务线上化已成为实体商业服务升级的必选项 。扫码自助可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后台沉淀的海量数据也有助于商家及时更新产品内容、调整经营策略 。另一方面,借由服务引导消费者关注公众号 , 有助于商家实现精准营销、提升品牌黏性,增加复购率 , 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真实销量 。但是,经营者不能无节制地将科技的便利性异化为入侵消费者个人空间的工具,而应将提供扫码消费服务的二维码与提供会员服务的二维码进行区分 , 在自身数字化转型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设置界限,把选择的权利还给消费者 。
中消协近日指出,扫码点餐不应成为“单选题” , 要警惕“消费便利”成“消费烦恼”,深圳、上海等多地的消协组织也先后发出倡议、开展专项监督和维权行动 。北京市也于近日发布合规指引,整理出频繁出现的六类强制关注问题 。需要看到,消费者在此类问题中处于弱势地位,少有人与商家较真维权,生活中层出不穷的强制关注行为大大削弱了维权效果,并助长了商家的侥幸心理 。因此,治理此类行为,关键要靠法治力量,通过职能部门联动、提起公益诉讼、曝光典型案例等多种方式,倒逼商家严守法律底线、划清经营边界,让顾客真正感受到扫码消费的舒心和便捷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康琼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