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最后一米”,安宁疗护如何走进家门?( 三 )


生命的“最后一米”,安宁疗护如何走进家门?



基层安宁疗护,刚刚起步
安宁疗护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受各方面因素限制,发展初期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变化,近年来,这一名词逐步走进公众视野 。
2017年开始 , 原国家卫计委先后发布了《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等文件,填补了我国安宁疗护服务和机构标准的空白,同年选定了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普陀区等5个试点区域,开启了我国安宁疗护的试点阶段 。今年,试点进入第三批 。据国家卫健委资料 , 截至2021年底,我国设立安宁疗护科的医疗卫生机构超过1000家 。
北京在三批试点名单中均有涉及 。2022年 , 北京出台了《北京市加快推进安宁疗护服务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不少于1800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普遍提供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等目标 。北京市卫健委老龄处处长丁卫华告诉采访人员,北京可提供安宁疗护的医疗机构已超过百家,并鼓励不同机构按照自己的特点进行探索,譬如协和等大医院可以开门诊、有床位的一二级医院可以建安宁疗护中心、没有床位的社区医疗机构可以提供上门服务等 。
试点正在各地蓬勃推进,不过,现有的安宁疗护体系与成熟仍有距离 。采访中有医生表示 , 北方地区的安宁疗护处于刚刚起步、各自摸索的阶段,还属于新生事物,在基层,不同区域和机构 , 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存在差别 。
孙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较早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社区机构之一 。2014年,该社区成立了综合病房 , 2017年被评为北京市临终关怀示范点,今年成为安宁疗护的转型机构 。徐文告诉采访人员 , 由于该中心自有床位,患者和家属一般选择住在院内,加上社区人手有限,上门服务开展得相对较少 , 一般是护士上门进行卧床换药、更换尿管胃管 。随着安宁疗护中心落地,床位会进一步增加 。该院要求全员具备安宁疗护的理念,接受症状控制、舒适护理等方面的培训 。
在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楼,新的安宁疗护门诊刚刚完成装修,预计今年启用 。该社区的安宁疗护服务从2022年开始,目前的服务数是三例,患者来自养老驿站和大医院转诊 。门诊开放后,居民将有更直接的触达渠道 。
对于更多的社区,安宁疗护属于医生在日常诊疗中的偶然遇见与自行补充 。
柳国辉告诉采访人员,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期接过的两个上门安宁疗护案例,属于社区医生与社区人员共同提供的医养结合上门项目 , 其中一人失能、一人失独,均已进入终末期 , 预期寿命不长 。在提供医学评估和指导的同时,医生要解答患者和家属对于各类终末症状的困惑,进行心理安慰 , “不是专门的安宁疗护项目,很像安宁疗护 。”
对于普通的基层医务人员而言,想要在社区进一步开展安宁疗护,需要补充大量的专业知识与心理学知识 。
回顾接手的三个案例,郑慧娴相继遇到了许多日常诊疗不太触及的问题,譬如对于肿瘤止疼的用药策略、对临终患者的营养补充、社区不可输液的制度限制、PICC护理、舒适护理……一部分向护士请教,一部分向上级医院求助,一部分单独审批走流程,她在实践中寻找各方资源摸索和学习 。
柳国辉则提到 , 接触目前的病例时 , 医学方面的问题还可以解决,沟通时却面临困惑 。“有时候老爷子聊到病情,要不要告诉他真实情况 , 我们也觉得不太好把握 。他自己很乐观,还会问什么时候能下地,其实生理上已处于随时可能离世的状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