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最后一米”,安宁疗护如何走进家门?( 四 )


谁来干?如何支付?
走访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 , 该中心主任赵满告诉采访人员,考虑到社区的老龄化程度和居民需求 , 他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安宁疗护,但基层人手十分紧张,即便开设门诊,一段时间内也只能针对确有医疗需要的居民提供服务 , 做不到有求必应 。她还担心家属的预期,如果误解了安宁疗护的内涵,要求医务人员一并承担日常陪伴照料的工作,基层的人手无法做到 。
缺人是社区医疗机构普遍面临的困境 。徐文告诉采访人员,社区医生日常除了出门诊、值班病房还要兼顾轮班出120、家医服务等工作,在院时间基本全部排满,加班也是常态 。安宁疗护上门一次需要一两个小时,这期间的工作要么分给其他人,要么只能回来继续做 。
实际推进中还会有更加细节的问题,譬如周六日的服务时间如何计算?患者如果在医生出诊期间、或已经下班的晚上出现情况,需要心电检查或上门服务 , 谁来回应?柳国辉担心,安宁疗护的服务频率会比普通医疗更高,想要进一步推开 , 不仅需要补充专业医护,社工师、志愿者等角色也不可或缺 。
另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是收费标准 。
上门服务是一项社区已有的项目,根据规定,医生、护士能收取一笔不多的服务费 。但安宁疗护涉及许多收不上费用的服务,譬如对患者的生存期评估,家属通过电话、微信与医生进行的随机、大量的沟通,一次一小时左右的家庭会议等 , 由于没有明确的支付标准,这些有时就会成为“志愿服务” 。柳国辉参加的是社区医联体的上门服务 , 没有收费;徐文上门的那一次,是看见家属来院时十分痛苦 , 她帮着去家里评估了患者病情,也没有收费 。
【生命的“最后一米”,安宁疗护如何走进家门?】丁卫华介绍,安宁疗护相应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在逐渐完善之中 。譬如现有的安宁疗护服务还没有价格清单 , 这是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探讨的部分,“我们也鼓励医疗服务医保付费,非医疗服务由机构自主定价,个人、医保、社会多方面负担 。第一批安宁疗护中心今年刚刚运行,机构不同,成本不同 , 收费不同,我们也在测算价格 。”
在医疗资源的补充方面 , 丁卫华表示,三级医院虽然床位紧张,但有技术优势,北京已确定北京医院和协和医院为安宁疗护指导中心 , 分别负责对接8个区,进行安宁疗护的理念推广与技术人员培训,以扩充各区人才储备 , 目前培训已进行两批,第一批接受培训的医护已开始提供服务 。
国家卫健委关于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的文件中写道:要完善支持政策,构建价格体系、探索支付制度、加大资金支持、建立转诊机制、制定标准规范、保障药物配备 。壮大服务队伍,汇聚专家资源、组建多学科团队、加强教育培训、完善激励机制 。到2025年 , 在每个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市(区),每个县(市、区)至少设立1个安宁疗护病区,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立安宁疗护病床 , 建立覆盖试点地区全域、城乡兼顾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 。
新京报采访人员戴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