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水个卖字念什么 三点水一个卖字读什么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常河
卖花渔村不养鱼,卖花渔村只养花 。卖花渔村不卖鱼,卖花渔村只卖盆景 。
今年春节期间 , 拥有万亩梅林的卖花渔村成为安徽黄山最热的旅游目的地,7天假期里赏花的游客日均突破8000人,创历史新高 。卖花渔村原村党总支书记、盆景协会会长洪定勇介绍:“渔村共有206户670多人口 , 90%以上念起‘花经’,2020年销售盆景3万多钵,年产值200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 。旅游和种花两个产业支撑起卖花渔村的幸福生活 。”
生态宜居村庄美 , 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 。一个藏在大山里的徽派古村落是如何走出一条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之路的?卖花渔村的答案是:守着绿水青山,依托传统文化 , 以农兴农,打造盆景和旅游两个产业,吸引大量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提供深厚的土壤和不竭的动力 。
美好生态铺就美丽乡村的底色
卖花渔村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雄村乡一个坐落在山坳里的村落 , 从空中俯瞰,村庄形如一条鱼 。村民将“鱼”字加上“三点水”,期望生活能如鱼得水,故名卖花渔村 。
“我们这里是最美的村子,哪怕迷了路也有花看 。”2月19日下午,村民洪卫平在开满鲜花的院子里忙着刷锅洗碗,他家的农家乐规模是卖花渔村最大的 , “今天中午翻台了30多桌,前几天游客更多 。梅花一开,游客就爆满,半个月的赏花期收入8万多元 。”和村里其他人一样,他家里也做盆景 , “一年盆景收入20多万元 。”
卖花渔村有一句民谣:爷爷种花孙儿卖 。洪定勇告诉采访人员,卖花渔村种花、做盆景的传统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代 。这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风俗,从山上挖一棵梅桩,就要补种两棵 。
梅桩一般是在野生环境下长成,历经十多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长成做盆景的基桩,从山上挖下来放在庭院中再经过几年塑形,才能成型出售 。卖花渔村四面环山 , 村民就近在山坡上大量种植梅花 。“从种下梅花到养成盆景,有时候要历经一两代人 。”洪定勇说,村规民约中还规定 , 挖梅只能挖自家的,从来没有因为谁错挖产生纠纷 。
如果说时光是梅花盆景的塑形者,那么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者 。
在卖花渔村,漫山满园的绿色盆景也被村民戏称为绿色银行,一个个绿色银行正见证着村子的美丽嬗变 。
卖花渔村村委委员、盆景技术协会会长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洪吉会从小到大在新安江边长大,他见证了10年来周围环境的变化 。“原来什么垃圾都往小河沟里倒,最终流入新安江,一下雨河水都是红色的,浑浊不堪 。”洪吉会说,“现在不一样了,每家每户门口都配了垃圾桶,环卫人员定时来清理路面和河沟 。”
以前,村民们最怕好景好物被藏在山洼里 。歙县投入300万元,新建了1300米的村中道路、500米的登山步道、牌坊等,打造美丽乡村,并在进村的新安江南岸修了一条公路,山脚还新建了大型停车?。?可为游客停车提供方便 。
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孔令刚看来,乡村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乡村生态环境为代价 , 而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这就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 。”孔令刚说 , “生态好了宜居,产业兴旺了宜业 。卖花渔村之所以成为富裕村,就在于农民作为主体,一手抓生态建设 , 一手抓产业发展,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