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件回顾:
药家鑫说 , 当日他开车行至事发地时,正在用影碟机看滨崎步的演唱会 [2],不清楚车是否在走直线 , 突然听见“嗵”地一声,感觉出事了便下车察看 。结果发现车后有一个女的侧躺在地上 , 发出呻吟声 。“天太黑,我不清楚她伤的程度,心里特别害怕、恐慌,害怕她以后无休止地来找我看病、索赔 。”于是,两三秒后,“一念之差”下,药家鑫从随身带的包里取出一把单刃刀,向张妙连捅数刀,然后驾车逃跑 。
开出一段路后,因为“心里发慌,手打颤、脚也不听使唤”,药家鑫又撞上两名行人 。这次,他没能跑掉,被赶来的村里人堵住了 。之后,肇事车辆被交警大队暂扣,药家鑫和父母赶往医院处理后来的两名伤者治疗事宜 。在经历了警方的两次询问后,2010年10月23日 , 药家鑫向父母说出实情,并向警方投案 。
以下是我在2011年写的一篇文章 , 发表于个人的qq空间,以下是全文:
~~~~~~~~~~~~~~~~~~~~~~~~~~~~~~~~~~~~~~~~~~~~~~~~~~~~
近日由于5教授的联保,本以为已经告一段落的药家鑫案 。又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 。
最近对此案也有过一些思考, 在此案中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的言论而引起的轩然大波,虽然在事后李玫瑾解释说其言论并非为药家鑫开脱 。
虽然李口口声声是要找到药家鑫杀人的原因,进而防止避免产生第二个药家鑫 。但在我看来,李的言论正不知不觉地把人带到一个推卸责任的方向去 。
以下是引述一段人物周刊对李的采访:(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s/sd/2011-05-13/140822459178.shtml)
『人物周刊:您仍然坚持自己当时的判断?李玫瑾:我认为,我分析他作案动作的心理问题不在眼前,而在之前他的生活经历,这一分析没有错 , 药的无情源于他弹琴时一直被无情地对待 。这一分析的原本目的是告诉大家,让孩子练琴时的过分严厉苛求会导致学艺术的孩子心理不健康 。其实这种专业判断没有错,别人不懂我的意思,我曾一而再、再而三写博客解释 , 我认为很多骂我的人没有看我的博客 。』
从李的上述这段话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造成药家鑫心理问题乃至杀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药家鑫父母的教育不当 。
这个结论简单的说:就是A影响(或说教育)必然导致B行为 。其实这样的心理学分析在现今社会还是很普遍的,是属于典型的“原生家庭的影响理论” , 理论大概的意思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对人的思想、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我们不难看到,一旦有大的案件或事情发生 , 就会有很多心理学家去分析其家庭背景…
这样的逻辑乍看上去好像是有道理,但如果仔细分析 , 就会发现其中大有问题 。
先不说其结论是否正确,但就其推理的方向来说 , 这样的推理太过武断 。
人活着这个世界上,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或说教育),有好的影响,有坏的影响;影响有来自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朋友的、老师的、父母的、电影的、电视的、媒体的、网络的…..
是否好的影响就必然导致好的行为?是否坏的影响就必然导致坏的行为?
很显然,李的这种逻辑推论,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在面对各种影响(或教育)的时候,自主的回应与选择,这个自身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说 , 我们每天所接触的信息,都有一个自己的过滤吸收系统,会有过滤性地吸收某些自己认为对的信息 。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人与人之间是千差万别的 。不同的人在面对同样的痛苦、压力的时候,其承受力、回应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些人面对挫折会一蹶不振,有些人则化失败为动力,因此我们可以假想,如果换了另外一个人,在药这个家庭长大 , 他的性格、品格会是怎样的呢?如果将同样的父母、家庭、教育复制到100个孩子身上,又会成长出100个怎样的人来呢?答案肯定会是多样性的 。
推荐阅读
- 缉毒警察陈铭生是真实事件吗 缉毒警察陈铭生是真实事件吗
- 任素汐事件反转事件始末 任素汐事件反转
- 吴亦凡事件怎么没动静了 2022 吴亦凡事件怎么没动静了
- 佳木斯一中校花事件马思纯 佳木斯一中校花事件
- 林生斌事件是怎么回事来龙去脉 林生斌事件是怎么回事
- 缉毒警察陈铭生是真实事件吗 缉毒警察陈铭生
- 李心草事件最终结果 李心草事件
- 别让“脑补”和“歪楼”模糊了女童被咬事件的焦点
- 乌克兰事件来龙去脉 乌克兰事件
- 美国制裁中兴事件始末是什么 美国制裁中兴事件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