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稳产保供”的嘉陵生猪


四川:“稳产保供”的嘉陵生猪


南充市嘉陵区大通镇大沟头村,山坳里一幢白色的7层小楼静静屹立 。看如普通的小楼还有一个亮眼的标签:全国首席幢楼房式种猪场 。在这个小楼里,上千头生猪实行全封锁饲养、单层隔离,自动喂食、降温、消毒、清粪 。
楼房养猪,创新的是思路,破解的是用地瓶颈 。但换个角度来看,这又是生猪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有力佐证 。
粮猪稳,天下安 。生猪生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猪生产对稳定市场供应、满意消费需求、增添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大省,四川生猪的稳产保供事关民生和大局,“川猪”也被纳入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 。
农业多奉献,如何做好生猪产业这篇文章?嘉陵区厘清思路:以建设现代绿色畜牧业为方向,以保供增收为核心,从传统养猪方式向生猪产业化发展转型 。截至6月底,全区出栏生猪24.46万头,存栏生猪36.3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3.56万头;预计全年可出栏生猪60万头,外调生猪35万头、臃适种猪9万头、商品仔猪12万头 。
起:
嘉陵素有养猪传统 家家户户都养猪
“家里有粮,心里不慌,一头猪就是一个小银行 。”这句谚语,生存在嘉陵区的老一辈农民几乎都是耳熟能详 。
嘉陵区因地处嘉陵江沿岸而得名,在这片12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农业的地位举足轻重 。而养猪,更是有着尤其深厚的传统 。“养猪已经成了习惯 。” 年过半百、已养猪20多年的大通镇陈滩子社区村民陈家润这样形容 。
要是说这只是个人感受的话,那么嘉陵区农业农村局畜牧立技术员吴君的察看兴许更有说服力 。1983年,吴君从西南大学畜牧专业毕业,近40年来向来从事本专业,从未换行 。
“嘉陵老百姓喜爱养猪,以为养猪有利润,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一家养几头甚至几百头的都有 。”吴君归忆,随着本地的饱和、市场的贩,当地还浮现了不少营运团队,把生猪卖至云南、贵州、河南等地 。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废除了生猪派养派购,实行自由上市,随行就市,按质论价,购销政策的贩让不少农民感受到市场经济的魅力 。而同样是市场经济,也按下生猪养殖产业的“慢放键” 。
“养猪不挣钱,还不如打工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旺,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选择了外出务工,全区的生猪出栏量也降到了历史最低值 。
“传统不能丢,嘉陵生猪这块招牌不能砸了 。”看到不断减少的出栏量,嘉陵的决心层坐不住了 。吴君记得,当时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补贴和奖励力度,勉励老百姓养猪,“政策的刺激下止滑显然,有的乡镇存栏母猪就达到2000头左右 。”
有数据佐证 。2009年畜牧业实现产值18.6亿元,成为嘉陵农业的支柱产业,这其中生猪产业占到了畜牧业总产值的75%以上 。之后10年,虽受猪周期影响短期起伏,但嘉陵生猪养殖业蓬勃发展已经起势,2019年,全区生猪出栏量44万余头,年末存栏26万余头 。
多载努力,一项项荣誉一定也随之而来 。国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全国生猪外调大县、省臃适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县、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
“现在归头来想,嘉陵生猪产业稳产保供的‘弦’就向来绷紧、从未松过 。” 吴君感触颇深 。
转:
从传统养猪方式向生猪产业化发展转型
建圈舍、买猪苗、喂粮草……散户的养殖节奏让吴君印象深刻,“可以说在早期,八九成以上的生猪都是来自农户散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