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头猪起家到3000亿帝国的高速成长之谜( 二 )


秦英林夫妇从22头生猪起步,如今牧原已形成了集科研、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生猪屠宰于一体的尽整封闭式生猪产业链 。创业28年,穿越一个又一个“猪价周期”,终将牧原发展成国内最大的生猪规模化养殖企业 。
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是大势所趋?
长期以来,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濒临“大而不强”的问题 。目前国内规模场饲养的生猪占52.3%,中小户饲养的占47.7%,其中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场数仅占0.0007% 。
规模化水平不足影响了生猪生产的稳定性,散养户过多导致猪周期波动加剧 。相比之下,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养猪国家,很早从前就实现了规模化养殖 。2015年美国生猪存栏6600万头,全国猪场仅7.1万个,存栏5000头以上规模占60% 。规模化生产不但保证了平稳的市场供应,平抑了“猪周期”,而且大大降便宜了猪肉生产成本 。
【22头猪起家到3000亿帝国的高速成长之谜】“我国养猪产业正在发生深刻改变 。长远来看,生猪养殖产业正在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未来规模企业抗风险能力会越来越强 。”牧原集团常务副总裁曹治年说 。
公开信息显示,仅5月份以来,就有温氏、牧原、新盼望等16家猪企、肉企宣布累计投入超过560亿元布局加码养猪产能,新建产能超过2800万头 。养猪巨头在产能扩张的同时,将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以发挥产业协同效应,进步综合竞争力 。
牧原股份披露2020年三季报交流会内容显示,截至9月底,牧原股份生猪存栏量已达1800万头左右 。据牧原集团总裁助理袁合宾介绍,牧原踊跃响应国家“运猪”改为“运肉”的要求,将产业链快速向屠宰环节延伸 。随着投资20亿元的牧原食品产业城、投资50亿元的牧原肉食综合体项目建成投产,将形成从生猪育种、饲料加工、商品猪饲养到生猪屠宰、肉食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 。
“依托公司全国发展的刚性需求和生猪产业优势,在农牧装备方面,与内乡县政府共同投资建设农牧装备产业园,已吸引1600多家配套企业落户;在智慧物流方面,依托无车承运平台,投资30亿元正在建设占地3000亩的牧原智慧物流园 。”袁合宾告诉采访人员 。
曹治年说,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双重影响下,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企业优势显然,例如,面对非洲猪瘟的严峻考验,牧原创新研制出了集空气过滤、自立新风、出风灭菌于一体的“三防猪舍”,具有防病、防臭、防非瘟功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实现了对非洲猪瘟的有效防控 。
穿越周期的秘诀是什么?
猪少了,猪价会上涨,猪价上涨会吸引更多人养猪,养猪多了又会导致猪价下跌,如此反复,俗称“猪周期” 。
2000年以来,全国生猪养殖业经历了如下波动周期:2000年至2002年;2002年至2006年;2006年至2010年;2011年至2014年,2015年到2018年;各为一个尽整周期,这一轮“猪周期”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进入2019年猪价涨势空前;2020开始回落,大周期中也存在若干个小周期 。
回溯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牧原股份集体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其营业收入由2010年的4.45亿增长至2019年202.21亿,尤其是2014年上市以来,营收更是加速增长 。净利润波动固然与猪周期相吻合,但在2010年、2014年、2018年的便宜点,牧原股份全年净利润仍然为正 。因此,牧原股份具有抵抗猪周期风险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获得主要是基于成本优势和产能扩张节奏 。
“从国内来说,牧原一直致力于降便宜养殖成本,我们对标已从国内龙头转向美国、欧洲的国际养猪巨头,我们还能做到更便宜!降成本,永远在路上!”曹治年告诉采访人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