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志之的志字是什么意思 寻向所志的寻是什么意思( 五 )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 , 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 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 , 设酒杀鸡作食(招待渔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翻译时一并补出 。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 。“之”代“渔人” 。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
9.四个“然”
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
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3)出自本文的词语:(今义)
世外桃源:指环境幽静或安逸的地方 。
豁然开朗: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 。
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
相关练习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优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 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
人 。复行数十步 , 豁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 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 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
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 , 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 。增强故事曲折和传奇色彩 。
探究思考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 。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 。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 。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 。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 , 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 , 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