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哪个朝代

我曾有意无意间 , 对《宋史?朱熹传》中的“辞”字作过一番检索,一检索,吓一跳,朱熹传中的“辞”字竟达三十二个之多 , 其中除了仅有五个“辞”是文辞等他意之外 , 其余全部是朱熹辞官的表述,也就是说 , 朱熹一生至少有二十七次辞官经历,辞、力辞、又辞、再辞、辞不拜、以疾辞……这些字眼在传中几乎随处可见,简直是在做官的道路上不断辞官 。那么 , 朱熹作为科举制度下的儒生,做官本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正道,他为什么要捐弃正道而屡屡辞官呢?

朱熹是哪个朝代


一、英烈后代 , 聪明早慧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 。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官至吏部郎中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朱熹就处处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早慧,刚学会讲话 , 父亲指天对他说:“这就是天 。”他却反问父亲:“天的上面有何物?”朱松听后,既意外 , 又惊喜 。入塾后,老师教他《孝经》,他竟在书的扉页题下:“不如此,非人也 。”他与一群同龄孩子在沙地上玩,人家在堆沙山,他却一个人独坐一处,画八卦图 。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 十四岁那年,父亲去世 。临终,父亲将朱熹母子托付好友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刘子羽,并让他投至胡宪、刘勉之、刘子翚诸位名儒门下学习 。刘子羽感念好友旧情,收朱熹为义子 , 在自己的宅旁建造紫阳楼,供母子居住,并对朱熹如亲子一样悉心教养,让朱熹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
通过学习 , 朱熹打下了扎实的儒学功底,通过生父和义父的言传身教,又培养了他满腔的爱国情怀,坚定的抗金思想 。生父朱松,因为上书反对议和而被贬斥 , 抑郁而终;义父刘子羽,曾是南宋川陕前线的抗金名将,后因多次反对秦桧投降乞和 , 遭到报复和打击,最后干脆辞官归乡,隐居崇安五夫里,不问世事 , 颐养天年,同时悉心教育少年朱熹,直到去世 。
朱熹是英烈的后代,那些父辈们的忠君爱国之思想、抗金未了之心愿,都一一在他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渐渐成长了理想的参天大树 。
朱熹是哪个朝代


二、初入仕途 , 成效不菲
绍兴十八年(1148) , 十九岁的朱熹考取了进士,授泉州同安县(今厦门同安区)主簿 , 从此进入了南宋官场 。在宋朝 , 主簿只是一个掌本县官物出纳、注销簿书的九品小官 。不过,朱熹的官虽?。酃馊捶浅3ぴ? ,他以“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理念履职奉公 , 勤政务实 , 还热心于当地教育 , 挑选本县德才兼优的人进入县学做生员,自己当老师 , 每天给这些学生讲授古圣先贤的“修己治人之道” , 几年下来,当地学风渐浓,民风渐淳,成效不菲 。
朱熹在同安一共干了五年 , 任满后,宋高宗闻其贤名,召他赴京面见,朱熹以病辞谢 。随即,他正式拜理学家李侗为师,砥砺苦学,埋头钻研 。李侗是杨时的学生,杨时又是程颢、程颐的学生,朱熹因此也就成了“二程”的三传弟子,得以承袭“洛学”正统,为将来把儒学发扬光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一段时期 , 他在亦学亦教中过着自由自在的耕读生活 。然而,在心底,他却从未停止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思索 。
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禅位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 。宋孝宗鉴于朝廷对金的软弱,试图振作,因此广开言路 。朱熹先上书三札,后又应召到京入见,当场向宋孝宗提建议 。归纳他的上书及面见所谈 , 其大意有三:一者,建议宋孝宗留心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之学,以应天下时务;二者,希望宋孝宗立纪纲,厉风俗 , 近君子,远佞臣,勤勉治国 , 锐意进?。蝗?nbsp;, 力陈南宋与金有不共戴天之仇,若想恢复中原、振兴国家,必须内修政教 , 外御强敌,并说:“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 , 强调抗金是国家和民族的唯一出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