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大搞文白对译和语法分析,而且搞得扬扬得意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教师,不仅要译,而且要“雅译” 。
这位教师难道不知道严复的原话是“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吗?“信”,严复犹叹其难,如今却用“雅”来要求这些积淀尚浅的学生 , 这难道不是件十分滑稽的事情吗?
更有甚者,宁可让学生在课堂上齐声朗读作者介绍、课下注释、白话译文,就是不读课文 , 这学的是哪门子文言文?
究其根本,是他们对文言文教学目的的认识有偏差 。有些教师教文言文,只着眼于应付考试——甚至都不是中考、高考,而是平时一些不正规的小考 。
小考考什么?课内文言文的翻译和语法 , 于是教师就只讲这些,到了中考高考,再想其他的办法应付 。而先生的眼光则要长远得多:
“我们教文言文 ,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读一点文言作品 , 以利视野的扩大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了 。
既如此,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做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字典、会意而后懂 。”
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确乎“非诵读不可”!
先生力倡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 并名之曰“诵读教学法” 。
很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也包含诵读环节,但往往只是一个普通的、孤立的甚至流于形式的环节(近年来还有教师引入了吟诵、唱诵、念诵等五花八门的方式,迹近杂耍,而非教学) 。而“诵读教学法”则是以诵读为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以此带动其他训练的展开 , 强调诵读与会意的密切结合 。
很多教师生怕学生读不懂(更怕考试要考),非要逐字翻译,逐句串讲 , 讲完再读再背,自以为这就是“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实际上是将会意和诵读割裂开来了 。先生则指出:
“学生读文言文而能会意 , 是毋庸置疑的 。文言跟现代汉语同源而异流,同为主,异为次 , 此其一;其二,我们并非读经,课文里没有佶屈聱牙的句子,而又有标点,有注释,认真读读,至少也能读懂一小半 。一小半懂得,就有了会意的基础 。
会意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心知其意而口不能言;二是知而能言 , 虽不中亦不远;三是言而能中,即所谓确解 。……一篇之中,半数能确解;其余 , 或心知其意,或言而不中亦不远,均无不可,极个别语句甚至可以存疑 。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它给学生留下了继续会意的余地 , 使其倾全力于诵读,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感知文言的表达特点,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素材——从长远观点看,其效果比让学生借助完整的译文来了解文章大意要好得多 。”
这就从理论上破除了对“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和“先译后背”的迷信 。当然,想要从实践上破解,还需要改革我们的各级各类考试 。
先生提出,应该灵活运用记诵三要素以达到自然成诵 。三要素 , 一是“口熟”,即通过反复朗读,依靠对声音的直感来记忆;二是“利用支撑点”,是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以关键语句为支点将全篇贯穿起来;三是“掌握文章理路”,即理清各层次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水到渠成地顺畅背诵 。如果只有“口熟”,那便还是“死记硬背”;如果只有理路分析,也很难快速成诵 。只有三者有机结合 , 才是真正有效的“理解性背诵” 。
推荐阅读
- 薄姓氏怎么读fu 薄姓氏怎么读
-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利弊
- 学习英语的小窍门
- 学习英语的利与弊
- 传统礼仪对大学生的影响
- 开放大学是什么意思 开放大学是什么意思 和函授哪个好
- 梦到坐同学的车 梦到坐同学的车回家
- 美术学及设计学类 2023湖北艺考统考成绩一分一段表
- qq里的兴趣爱好怎么删除 qq更多兴趣怎么删除
- 牙医专业一般学几年 牙医专业一般学几年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