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言文更直观更高效方法 十三五 学文言文更直观更高效方法

1
2017 年 8 月,我参加了一个语文课堂观摩活动,听了一位特级教师执教的《答谢中书书》 。
这位教师先花了 20 分钟带着学生逐句翻译课文,并提出了译文的标准:信、达、雅 。
学生译,译得自然不够“雅”,于是教师出具自己的“雅译”,如“山川之美”的“美”译成“美丽”不雅,得译成“壮美”;“青林翠竹”的“青”,译成“青色”不雅,得译成“青葱”……对译文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
接下来又花 15 分钟,要求学生套用特定句式说出课文美在哪里 。
最后 10 分钟终于开始读课文,教师告诉学生,读书要忘我,要声情并茂,还要读出层次,读好某个字某句话……但如何读好,没说,于是草草读了两三遍了事 。

学文言文更直观更高效方法 十三五 学文言文更直观更高效方法


一节课下来,学生一个个兴味索然,没精打采;课后,几位点评专家也对这节课颇有微词;在场的一些听课教师也议论纷纷:“文言文怎么能这样教呢?”
那么问题来了——文言文该怎样教?
我想起了张必锟先生 。
2
张必锟先生是语文教育界的老前辈 。他 195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北京的多所中学执教,20 世纪 80 年代起参与编写人教社的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参,一编就是二十多年,有人戏称他是“人教社中语室的第一代长工” 。
2016 年,《我教语文——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有幸担任本书的责编 。先生以文言文教学见长,书中近半内容与此相关,涉及诵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背诵训练、虚词教学、教材改革、考试复习等各个方面 , 有理论探讨 , 也有实践示例,内容相当丰富 。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讨论书稿的编次时,先生嘱咐,要把《学文言非诵读不可》放在正文第一篇,因为这是全书的纲领 。文章篇幅不长,却要言不烦地阐明了为什么要诵读、诵读的量、诵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进程等关键性问题 。
为什么文言文教学要以诵读为主?主要是为了培养语感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离不开语感的培养 。
【学文言文更直观更高效方法 十三五 学文言文更直观更高效方法】语感首先来源于听和说,需要“活”的语境;文言虽非供听说 , 却可以通过读来补救 。“读来读去,许多词、语、句、篇都成了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个部分,对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定能逐步熟悉起来”,语感就是这样通过诵读一点一点积累、培养起来的 。
先生还批评了文白对译和语法分析这两种教法的弊端:
“译几个难句固属必要,但通篇一句不落地译了出来 , 往往使初学者‘得鱼忘筌’,把注意力倾注在译文上 。
而讲所谓‘动宾倒置’‘定语后置’‘取消句子独立性’之类的规则,则无异于给刚学会唱歌的儿童讲曲式结构和共鸣原理,只能使初学者如堕五里雾中;
因为所谓语法规则都是从大量的具体语言现象中概括出来的,不熟悉具体语言现象,即使你讲得正确无误,学生也未必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实际运用……
这样来教文言文,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对培养语感非徒无益 , 反而有害 。目前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情绪有增无已,不能说跟这种烦琐的教法无关 。”
上述批评可谓一针见血 。而早在 1983 年,先生就在《“对号入座”有害无益》一文中指出了对译教学的五大弊端:一曰目的不明 , 养成坏习;二曰内容烦琐,消化不良;三曰生搬硬套,损害原意;四曰机械训练,枯燥乏味;五曰增加课时,浪费时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