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和牛的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三 )


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 , 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 , 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
赏析:
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全文可分四段 。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
第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 。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 , 动作之和谐 。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 。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 , 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 , 起伏相间,声声入耳 。
第二段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善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
第三段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 。“臣之所好者 , 道也 , 进乎技矣 。”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 。此段论说 , 为全文精华所在 。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 , 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 。庖丁解牛之初 , 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 。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组织,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 官知止而神欲行” , 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 , 顺应自然 , 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 , 按照牛的自然结构进行 。
顺应自然,物我合一,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以此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进于“道” , 达到炉火纯青、技艺超群的地步 。“动刀甚微 ,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十二字是对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绘,方法对头,不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损害 。十九年来,解牛数千头,竟未换过一把刀,刀刃还是锋利如初 。这当然是每月换一把刀的低级厨工所不可思议的 。区别就在于他们求于“技”,而庖丁志于“道” 。
在“技”与“道”的关系上 。庄子学派认为“技”与“道”通 。“道”高于“技”,“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乎“道”,技艺才可以纯精 。“道”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善亦在于自然无为 。只有“以天合天”(《庄子·达生》),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达到“技”的最高境界 。庖丁深味个中三昧,所以才能成为解牛中的佼佼者 。反过来,“技”中又有“道”,从“技”中可以观“道” 。“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 。文惠君正是通过庖丁之“技”,悟得养生之“道” 。养生,其根本方法乃是顺应自然 。显然,庖丁解牛 , 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