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的读音 沐猴而冠的读音是什么( 三 )


"冠"字这两个读音的产生,源于古人使用的一种分化词语的方法——"四声别义",即把同一个字读成不同声调以区别词义乃至词性的方法,例如"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 前一个"衣"和"食"均为名词,读音分别为阴平、阳平;后一个"衣"和"食"字均读去声,以表动词 。类似的例子还有:
(1)王
君王(wáng) 名词 先王之道,斯为美 。(《论语》)
称王(wàng) 动词 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 。(《孟子》)
(2)丧
丧事(sāng) 名词 公如齐奔丧 。(《左传》)
失去、灭亡(sàng)动词 一言而丧邦,有诸?(《论语》)
(3)好
美、善(hǎo) 名词 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 。(《战国策》)
喜爱(hào) 动词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
综上可知,“冠”字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渐渐大致确定为名物义读ɡuān,动作义读ɡuàn , 这也是我们大众媒体现在要奉行和遵循的标准 。
"冠"字读音审定要遵循标准,但亦不能忽视大众力量针对"冠"字的读音情况,《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也给出了同样的规定:

(参4)
我们普通大众把"冠"的名物义读为去声ɡuàn可以理解 , 正如现在很多人把"晕(yùn)车"读为yūn车、"根茎(jīnɡ)"读为根jìnɡ一样普遍 。"冠"字的混读现象自古就有,例如:"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 。"(《韩非子·难 三》)"近观汉相,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孝宣中兴 , 丙、魏有声 。"(《汉书·魏相丙吉传赞》)这里的"冠"明显为表示名物义,为"首"义,但是《康熙字典》、《辞海》等均放在去声之下 。如此说来 , 词典以名物义和动作义来别读音还是值得商榷的 。
因此,字典、词典不能无视大众对"冠"字的读音分歧,应该加以引导,起码主流媒体和文字刊物应该遵循标准 。至于在大众口语中,误读为冠ɡuàn心病、冠ɡuàn状病毒会不会影响以后的读音审定,那是后话 。或许以后的词典会像对待"荨麻疹"一词一样做读音上的更改变化 , 因为"?。╭ián)麻"并不常见,普通大众只读半边就误读为了xún麻,后来字典顺势便定为了多音字 。字音的审定是从众还是遵循规章,现在看来并不是一边倒的,需要从语言文字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有规则也有让步 。
*每日盯着疫情数据,很是揪心,写一篇小文分散一下注意力 , 欢迎指点!天佑中华,加油武汉!相信疫情很快就过去 。
参考文献:
1.窦文宇/窦勇,《汉字字源》,吉林文史出版社 , 2005年11月 。
2.李学勤 , 《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 。
3.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24页 。
4.关于“冠”字的审音说明,1985年修订版与2016年修订版相同,也就是说至今未出现变化 。
说“衣”谈“冠”:衣最初只是指称上衣,冠初为束发之用不是帽子
说“酉”及以“酉”为构形部件的“配”字的形义渊源
释“质”字,兼谈“出疆载质”中“质”字的释义问题
释初为耕作工具的“力”字及与其相关的男、劝、加、协四字
说“胡”:从文字学角度阐释男人的“胡子”为什么姓“胡”
致逐渐被淡忘的称谓语“娘”:“娘”的渊源及其与“孃”的关系
二、两、贰,一个数古人造了三个字,是不是太繁琐?溯源才知用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