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2023,在反腐、出海和病毒中漂流

经济观察网采访人员张铃张英瞿依贤2023年,医药领域走过了直面挑战、在寒冬中找希望的一年 。
从5月开始,医药反腐席卷全国 , 在这场深度、广度、力度空前的风暴中 , 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均被波及 。随后几个月,医生退回扣、医疗机构自查自纠、医药企业加强合规培训成了常态,医生降薪、学术会议延期、药企裁员潮也此起彼伏 。
关于医保基金的新故事在这一年发生着 。2月初,武汉的职工医保门诊共济落地引发关注 。年底公布的医保谈判结果和新版医保目录,奏响了支持医药创新的主旋律 。12月的安徽芜湖二院超收医疗费事件,成为医保局守护医保基金的新注脚 。
风暴来临之前,医药企业早已在“资本寒冬”中经受考验,预期减弱、资本市场低迷、企业融资困难的情绪体现在每个从业者的身上,有高管自嘲,行业身在“冷藏箱” 。“勒紧腰带”的日子里,本土创新药的成功出海给从业者打了一剂强心针——多家药企的创新药闯关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功,出海授权的交易纪录也一次次被打破 。
年初 , 经济观察报提出了“九安问题”:在新冠疫情中赚得巨大利润的公司 , 当疫情产生的巨量需求戛然而止时 , 他们如何延续耀眼的业绩,它们会像烟花一样绚烂地流过,还是真的成为一颗恒星?在2023年 , 这批公司给出了自己的短期答案,其中很多企业利用自身充足的现金流纷纷做起LP(有限合伙人),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
对医生们来说,反腐是一个“点”,和疾病交手才是日常的那根“线” 。呼吸科医生的2023年关键词毫无疑问是“忙” , 从年头忙到年尾,迎战的病原体包括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等等 。人们逐渐意识到 , 三年新冠防控欠下的“免疫债”到了归还的时刻 。
2023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人口数据之后,人口负增长就成了年度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这一年,多家私立妇产医院关门、转型、被收购 , 多家公立医院缩小产科规模,甚至取消产科;幼儿园关停潮到来,多地教育局发布公办幼儿园空余学位公告;奶粉、纸尿裤等母婴产业也感受到了“负增长”的温度 。与此同时 , 中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在继续完善,不孕不育伴随的生育力下降问题也逐渐走入公共视野 。
医药反腐风暴
5月,国家卫健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重点整治医药领域突出的腐败问题 , 这是这场反腐风暴的起点 。7月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视频会议召开,反腐风暴推向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 。
随后几个月,医生退回扣、医疗机构自查自纠、医药企业加强合规培训成了常态,医生降薪、学术会议延期、药企裁员潮也此起彼伏 。
经济观察报获取的一份时间安排显示,这一年的整治工作,2023年7月底前是自查自纠阶段,宽大处理主动说明问题、主动投案的人员;此后10个月集中整治;2024年6月总结整改,届时将会出台一批制度文件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
风暴中,两组数字被反复讨论,一个是“1600万”,一个是“150余名医院院长” 。前者是中纪委曝光的“一台直线加速器回扣1600万”的贪腐细节,后者是在8个月内全国至少有150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在随后几个月里 , 这个名单还在加长 。
在2023年前8个月,沪深北交易所终止IPO的医药或器械相关企业就达到25家,数量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21家 。这25家企业中 , 有16家在问询中涉及销售费用或推广费相关问题 。
数月来,多家上市医药企业相关负责人被留置、调查,如卫宁健康实控人、董事长周炜,赛伦生物实控人、董事长范志和,华厦眼科实控人、董事长苏庆灿,上海医药前董事长周军……
医药公司和医生之间的接触变得微妙 。许多医院开始谢绝医药代表拜访 , 同时设置“廉政账户”,要求医生将违规收取的礼金和礼品上缴 。许多原本会赞助医学会议、论坛的药企也陆续取消赞助计划 。
中国医生群体的薪酬问题再次被推到台前 。8月 , 经济观察报在全国范围内寻访了40位医生,针对收入水平、收入结构、收入满意程度等问题进行了采访调查,访谈结果显示,对工资满意的医生仅占13%,认为一般的占31% , 不满意的占56% 。9月初,顶级三甲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宣布将医生的绩效奖金下调50% , 这是陆续进行的医院降薪潮的缩影 。
反腐 , 在过去20年尤其是过去5年,一直是医药领域的工作重点,每年都有文件和典型,但种种迹象表明,这次尤其不一样 。经济观察报采访的多位从业者均认为,这次反腐的部门联动,是非常罕见、非常高级别的动作,不仅连续出台文件,还实实在在地把院长们、董事长们带走了 , 这些真实的执法案例让行业震动 。
医药领域的贪腐问题盘根错节 。一项受国家卫健委委托开展的课题在梳理过去10年涉及医疗领域的2900多例刑事判决书后发现,涉及行贿受贿的判例,器械、药品和耗材分别占比40%、30%、20%左右,45%的行贿受贿行为发生在决策环节,49%的行贿受贿行动者在行政管理部门,正职领导占比达到30% 。
12月18日 , 国家卫健委相继公布了由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的《医院巡查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和新一轮的《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23—2026年度)》 , 明确自2023年12月起至2026年10月底前,将通过自查结合实地巡查的方式开展新一轮大型医院巡查工作 。本次将重点巡查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全国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业情况 。
反腐风暴还在继续 。这场集中整治行动会有哪些成效,这次震荡将为医疗行业带来何种中长期影响,对医疗体制改革会形成什么样的助推作用,经济观察报还在持续追踪 。
守护医保基金
从年初的医保个账改革,到年底的医保谈判支持医药创新,2023年医保部门依然在极力守护医保基金 。守护的底层逻辑是,医保基金不是结余越多越好 , 相反,把医保资金用好是医保部门最大的功劳 。
2月初 , 武汉的职工医保门诊共济落地引发关注 。门诊共济后,个人医保账户里的钱变少了 , 但这不代表待遇降低 。
从长期看,所有参保职工都增加了此前没有的普通门诊待遇,特别是患病群众和老年人受益更多 。相当于用个人账户减少划入的钱为参保职工增加了普通门诊统筹待遇 , 最终参保职工还是受益方 。不仅如此,改革后统筹基金的规模更大,对参保职工的支付能力更强 , 对病种的保障更全 。
武汉并不特殊 , 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 , 武汉市职工医保实行的是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在门诊共济改革之前,统筹基金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个人账户保障门诊小病,很多地方出现了参保职工“有病的不够花,没病的用不了”的情况 。一方面,相当比例的个人账户沉淀资金趴在年轻和健康群众的账户中;另一方面,退休和患病群众的个人账户结存不够使用,门诊个人自费负担较重 。
从这个方面说 , 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是医保部门要推进的工作 。
当带量采购已经常态化以后 , 医保谈判也趋于常态化,但2023年的医保谈判依然有看点 。
年中,国家医保局公布2023年版谈判药品续约规则和非独家药品竞价规则,明确提出多条利好创新药的规则 。比如 , 2019年目录内谈判药品,连续两个协议周期均未调整支付标准和支付范围的独家药品可以纳入常规目录管理 。谈判进入目录且连续纳入目录“协议期内谈判药品部分”超过8年的药品也可以纳入常规目录管理 。
等到年底公布的医保谈判结果和新版医保目录,体现医药创新的主旋律已经很明显 。2023年的100个续约药品中,70%的药品以原价续约;31个品种因为销售额超出预期需要降价,但是平均降幅也仅为6.7% 。同时,这100个续约药品中,有18个药品增加了新的适应症,仅有一个触发了降价机制,其他的都按照原来的价格增加了适应症 。
适当控制续约以及新增适应症降价的药品数量和降幅,可以给创新药企业一个稳定的预期 。
国家医保局自2018年组建以后,开展了多项工作守护医保基金:实施药品带量采购、加快医保谈判节奏、改革居民慢性病保障方式、持续打通异地就医瓶颈堵点、加快推进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维护基金安全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继续推进和完善以上政策 。
药企新“出海”
在“资本寒冬”的影响无处不在的2023年,没有什么比本土创新药的成功出海更能使行业振奋了 。
10月底 , 君实生物(688180.SH/01877.HK)的特瑞普利单抗获得FDA批准上市,拿下两项获批适应症,成为中国首个获得FDA批准上市的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创新生物药 。
这在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出海的征程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 也是继百济神州(06160.HK/688235.SH)的小分子药物泽布替尼2019年11月获FDA批准后,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实现的一个新里程碑 。
特瑞普利单抗是大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成功在最严格的药物监管体系得到获批认可后 , 小分子药物的出海也迎来了好消息 。
11月初 , 和黄医药(00013.HK)的呋喹替尼在美国获批,这是一种口服靶向疗法 , 用于治疗成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也是美国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治疗经治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针对全部三种VEGF受体激酶的高选择性抑制剂 。
从研发设计、临床、注册、生产到商业化等方面,这两款产品都能为当下焦灼于“出海”的创新药企提供一些经验,也为国内药企“出海”打开新局面 。
国内的支付体系还待完善 , 以往创新药行业多诟病,参加医药谈判就意味着要接受价格的大幅降价,再加上创新药的广阔市场本就在海外,出海为内卷的药企们提供了新的选择 。
但FDA几乎意味着全球最严格的审评标准 。就在2022年,国内多家药企的多款创新药闯关FDA均失利 , 信达生物(01801.HK)的PD-1、和黄医药的索凡替尼都被FDA认为,仅凭中国的临床数据不足以在美国获批,这给国内企业的提示是,一定要做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这意味着要投入巨大资金,以及更长的周期和更大的风险 。
业内认为2023年是中国药企出海元年,不仅体现在多款新药成功闯关欧美市场获批上市,更体现在对外授权合作金额再创新高,尤其是ADC(抗体偶联)药物领域 。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跨国药企疯狂“扫货”国内的ADC资产,其中一半以上的标的都来自中国药企 。2023年1—11月,中国创新药行业共发生36起对外授权事件,其中ADC对外授权共有12起,是最受欢迎的授权药物类型 。
其中,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688506.SH)将一款ADC的中国大陆外全球权益授权给百时美施贵宝 , 潜在总交易额最多将达到84亿美元,这刷新了创新药“出海”授权交易额纪录 。
回顾2023年的出海,出彩的不仅是出海授权的交易纪录被打破,还有药企们对新兴市场的开拓,比如东南亚市场 。药企“下南洋”的风潮始于2022年,等到2023年 , “下南洋”的动作更多了 。比如君实生物2023年3月与康联达生技达成合作,将在东南亚地区9个国家设立合资公司,对特瑞普利单抗进行合作开发和商业化;5月与瑞迪博士实验室(Dr.Reddy's)达成合作,在海外21国对特瑞普利单抗开展研发与商业化合作 。
无论2024年的“寒冬”会不会改善,2023年的出海已经打开了新的局面,2024年出海的细分领域、数量、金额,同样值得期待 。
医疗公司做起LP
年初 , 经济观察报提出了“九安问题”:在新冠疫情中赚得巨大利润的公司,当疫情产生的巨量需求戛然而止时,他们如何延续耀眼的业绩 。
在2023年,这一批公司给出了自己的短期答案,其中很多企业利用自身充足的现金流纷纷做起LP,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
新冠疫苗厂商康希诺(688185.SH)在4月宣布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1.4亿元参投元希海河基金,重点关注疫苗等生物医药领域的上游产业链和创新技术平台的天使轮之后的投资标的 。
生产家用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鱼跃医疗(002223.SZ)6月宣布 , 计划以自有资金出资不超过1亿元与参与方共同投资设立基金 , 将以医疗器械产业链为核心,布局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上游,探索创新诊疗技术等 。
生产核酸和抗原的明德生物(002932.SZ),同样在新冠疫情中赚取了大额利润,2022年其营收曾达到105.3亿元,扣非净利超40亿元 。明德生物在2023年6月出资了3.2亿元用于投资私募基金 , 所投方向仍为医疗健康领域 。
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002432.SZ)的大笔资金不仅限于医疗行业,而是玩起了“跨界” 。11月20日,九安医疗拿出1.5亿元与专业投资机构合作,共同投资基于大模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领域;12月28日,九安医疗又拟以3.13亿元向境内创投型基金、初创企业等进行投资 。
在疫情三年赚了超150亿元利润的“手套茅”英科医疗(300677.SZ),在11月也拿出2000万美元参与专业投资机构投资基金 。同为外科手套龙头的蓝帆医疗(002382.SZ) , 也在12月宣布拟出资2亿元认购大健康产业基金 , 寻找“专精特新”企业投资机会,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
与酒企参与设立的基金热衷于跨界不同,除个别公司外,绝大多数医疗上市公司选择将资金投入与自身主营业务关联性较高的医疗健康领域,聚焦在生物医药、创新器械上下游产业链 。在资本寒冬中,这些争做LP的医疗公司成为行业难得的暖流 。
呼吸道疾病潮涌
呼吸科医生的2023年关键词毫无疑问是“忙”,从年头忙到年尾 , 迎战的病原体包括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等等 。
奥密克戎冲击波落下帷幕不久,随着各地中小学开学,新冠三年中少有波澜的流感出现报复性反弹,甲流席卷全国,浙江一所儿童医院2月的甲流患儿数量是1月的80倍 。“此轮甲流为何这么严重”、“甲流高发期如何做好防护”等话题登上网络热搜,多地停课停学,医院药房的奥司他韦也被抢购一空 。
人们逐渐意识到,三年新冠防控欠下的“免疫债”到了归还的时刻 。流行病学专家们科普说,过去三年人群普遍戴口罩、社交隔离,导致正常状态下经常被空气中各种微生物攻击而处于警戒状态的粘膜免疫系统“关机”,人群免疫力普遍下降 。随着防控措施放开,人口流动性增大,被新冠病毒压制已久的多种呼吸道病原体逐渐流行开来 。
春季流感持续到4月底过峰,“新冠二阳”又冲上了热搜 。人们十分关心“二阳”是否会影响“五一”出行,憋了三年的大家,都已早早计划好迎接这个告别行程码、健康码的自由假期 。专家们预判,“五一”假期被感染的人主要是在第一波感染中未被感染的,“二阳”占少数 。
到了6月,情况开始变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预测,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将发生在6月底,这是因为在2022年底第一波感染中形成的群体免疫水平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下降,同时新流行的XBB系列毒株有可能突破先前自然感染形成的免疫力 。实际上,第二波疫情比专家预测时间更早到来了,但由于大多数人仍处于群体免疫之下,这一波疫情形成的规模与第一波不可同日而语 。
8月,随着世卫组织关注变异株EG.5在全国大多数省份形成优势流行 , “三阳”又成为了舆论热点,不过这一轮的感染规模相较于4-6月的更小了 。国家疾控局认为,EG.5毒株属于XBB毒株的亚分支,人群感染XBB毒株后形成的免疫力对EG.5仍具有免疫保护作用,不会发生规模性疫情 。
10月假期后 , 一种往常并不引人注意的微生物——支原体进入了舆论视野 。支原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它的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 。儿科诊室挤满了肺炎支原患儿 , 儿童医院甚至出现床位紧缺 。儿科医生又给2023年多加了一个标签“支原体感染大年” 。
实际上,不仅是儿童,在成人群体里支原体也在流行,10月中旬 , 经济观察报刊发的《一个医药采访人员的支原体肺炎笔记》一文在网络流传 。由于肺炎支原体、新冠病毒、流感病毒引起的症状相似,专家建议先通过抗原、核酸检测来明确病原学诊断后再用药,不过这位医药采访人员发现,在疑似支原体肺炎治疗上,不论是社区医院还是三甲医院,都很难做到先检测再治疗 。
相比于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病原体,支原体的传染性并不算强,中国支原体的大规模爆发引起了世卫组织关注 。对此,国家卫健委在11月底通告,中国的监测和医院系统报告的病例是由已知的流行病原体感染引起 。
支原体感染潮一直持续到11月,以流感为主的多种病原体又再次卷土重来 , 国家卫健委连续开了多场“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发布会,提醒由于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叠加,我国急性呼吸道疾病持续上升 。
就诊人数一直处于高位的儿科,患儿再次激增,北京儿童医院的输液中心一天需要给2000多位患儿输液,夜间时这里一座难求,许多患儿直至凌晨两三点才能结束治疗回家 。
经历了这一年的多种呼吸道疾病感染潮 , 专家们认为,世界各国在新冠大流行结束后都出现过明显的呼吸道疾病增长,但这种增幅没有超过大流行之前,呼吁大家不必恐慌,预计2024年呼吸道疾病流行趋势会相对趋缓 。
人口负增长后第一年
2023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人口数据之后,人口负增长就成了年度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
该数据显示 , 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75万人 , 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中国人口形势发生转折,出现自1962年以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这是中国人口形势发生变化的标志性事件 。
2023年4月 , 北京和美妇儿医院百子湾院区爆雷,这家拥有60张独立间床位的私立妇儿医院隶属于和美医疗,后者曾是中国最大民营妇产专科医院集团 。2023年9月,宁波市鄞州二院产科正式关科,不再开展孕产妇诊疗业务,医生分流到妇科 。
这是2023全国产科收缩的缩影:多家私立妇产医院关门、转型、被收购,多家公立医院缩小产科规模,甚至取消产科 。
2017年—2022年 , 中国人口从1723万人减至2022年的956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00万—200万人 。持续下滑的出生人口,在最先冲击到妇产医院和医院产科后,很快影响到幼儿园 。
2023年2月,#首轮幼儿园关停潮已到来##央企幼儿园首次对外招生#相继冲上热搜 。这一年 , 多地教育局发布公办幼儿园空余学位公告,在学位一度抢手的成都市高新区,2023年春季有15所公办幼儿园发布空余学位招生公告 , 空余学位300余个 。
2023年7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比上年减少5610所 , 下降1.9%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数量4627.55万人,比上年减少177.66万人,下降3.7% 。
这样的变化还将加剧——由梁建章、任泽平等专家共同完成的《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显示 , 中国出生人口预计在2023年下降到900万左右,2025年还会继续下降,达到800万,到了2027年,则会降至700万左右 。幼儿园适龄儿童还会持续减少 。
奶粉、纸尿裤等母婴产业也感受到了“负增长”的温度 。首家在港上市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澳优乳业(001717.HK)在财报中提到,2023年上半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销售额进一步下滑,婴幼儿配方牛奶粉及婴幼儿配方羊奶粉分别同比下滑14.0%及14.7% 。
低生育率和少子化进程加快的2023年,中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在继续完善 。
国家和各省市在出台政策减轻家庭育儿负担 。《国务院关于提高个人所得税有关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通知》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标准 , 由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 。
包括杭州市、郑州市、长春市、黄山市屯溪区在内的多地推出生育补贴或育儿补助 。比如 , 郑州市就在2023年9月宣布对新生儿入户该市的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家庭分别一次性发放2000元、5000元、15000元的育儿补贴 。不过,由于相关的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两个月后,郑州又爆出三孩儿补贴“无法申请”的消息 。
非婚生育政策在继续向前 。2023年2月,四川省生育登记取消结婚限制 , 成为继广东省后又一个允许非婚生育的省份 。
在出生人口率不断走低的当下,不孕不育伴随的生育力下降问题逐渐走入公共视野 。2023年3月,据报道,国家卫健委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征求专家关于放开单身女性冻卵的意见 。2023年7月,北京市将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 。2023年11月,广西也将取卵术等部分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 。
【医药2023,在反腐、出海和病毒中漂流】人口负增长后的第一年 , 因人口形势转折带来的经济、社会深远影响已初步显现 。

医药2023,在反腐、出海和病毒中漂流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