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香椿的禁忌

香椿(学名:Toona sinensis)又名香椿芽、香桩头、大红椿树、椿天等,在安徽地区也有叫春苗 。根有二层皮,又称椿白皮,原产于中国,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泛地区,为楝科 。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呈偶数羽状复叶,圆锥花序,两性花白色,果实是椭圆形蒴果,翅状种子,种子可以繁殖 。树体高大,除供椿芽食用外,也是园林绿化的优选树种 。古代称香椿为椿,称臭椿为樗 。中国人食用香椿久已成习,汉代就遍布大江南北 。椿芽营养丰富,并具有食疗作用,主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胃痛、痢疾等 。
中文名香椿别名香椿铃、香铃子、香椿子、香椿芽拉丁学名 Toona sinensis (A. Juss.) Roem.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蔷薇亚纲目无患子目科楝科亚科椿亚科族椿族属香椿属种香椿分布区域中国,朝鲜环境分布山地、丘陵、平原日照喜光照温度平均气温8—10℃ 土壤沙质土壤海拔海拔1600以下药用价值清热解毒、健胃理气、润肤明目象征意义长寿原产地中国形态特征
乔木;树皮粗糙,深褐色,片状脱落 。叶具长柄,偶数羽状复叶,长30-50厘米或更长;小叶16-20,对生或互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9-15厘米,宽2.5-4厘米,先端尾尖,基部一侧圆形,另一侧楔形,不对称,边全缘或有疏离的小锯齿,两面均无毛,无斑点,背面常呈粉绿色,侧脉每边18-24条,平展,与中脉几成直角开出,背面略凸起;小叶柄长5-10毫米 。

食用香椿的禁忌


圆锥花序与叶等长或更长,被稀疏的锈色短柔毛或有时近无毛,小聚伞花序生于短的小枝上,多花;花长4-5毫米,具短花梗;花萼5齿裂或浅波状,外面被柔毛,且有睫毛;花瓣5,白色,长圆形,先端钝,长4-5毫米,宽2-3毫米,无毛;雄蕊10,其中5枚能育,5枚退化;花盘无毛,近念珠状;子房圆锥形,有5条细沟纹,无毛,每室有胚珠8颗,花柱比子房长,柱头盘状 。
蒴果狭椭圆形,长2-3.5厘米,深褐色,有小而苍白色的皮孔,果瓣薄;种子基部通常钝,上端有膜质的长翅,下端无翅 。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1]
生长环境
香椿喜温,适宜在平均气温8—10℃的地区栽培,抗寒能力随苗树龄的增加而提高 。用种子直播的一年生幼苗在一10℃左右可能受冻 。

食用香椿的禁忌


香椿喜光,较耐湿,适宜生长于河边、宅院周围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一般以砂壤土为好 。适宜的土壤酸碱度为pH5.5—8.0 。[2]
分布范围
原产中国中部和南部 。东北自辽宁南部,西至甘肃,北起内蒙古南部,南到广东广西,西南至云南均有栽培 。其中尤以山东,河南,河北栽植最多 。河南信阳地区有较大面积的人工林 。陕西秦岭和甘肃小陇山有天然分布 。垂直分布在海拔1500m以下的山地和广大平原地区,最高达海拔1800m,耐寒区位6-11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
香椿的繁殖分播种育苗和分株繁殖(也称根蘖繁殖)两种 。

食用香椿的禁忌


播种繁殖的由于香椿种子发芽率较低,因此,播种前,要将种子加新高脂膜在30—35℃温水中浸泡24小时,捞起后,置于25℃处催芽 。至胚根露出米粒大小时播种(播种时的地温最低在5℃左右)上海地区一般在3月上中旬 。出苗后,2—3片真叶时间苗,4—5片真叶时定苗,行株距为25x15厘米 。
分株繁殖,可在早春挖取成株根部幼苗,植在苗地上,当次年苗长至2米左右,再行定植 。也可采用断根分蘖方法,于冬末春初,在成树周围挖60厘米深的圆形沟,切断部分侧根,而后将沟填平,由于香椿根部易生不定根,因此断根先端萌发新苗,次年即可移栽 。移栽后喷施新高脂膜,可有效防止地上水分不蒸发,苗体水分不蒸腾,隔绝病虫害,缩短缓苗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