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翻译注释 病梅馆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清代文人龚自珍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 , 题为《病梅馆记》 。文章讲述当时的文人雅士都爱梅花 , 并且最为钟意的梅花品相只有一种 , 即“以曲为美 , 直则无姿;以欹为美 , 正则无景;以疏为美 , 密则无态 。”对于不符合这一标准的梅花 , 则谓之“病梅” , 在观赏者和种植者双方的心照不宣中沦为市场上的滞销品种 。于是养梅者纷纷“斫直 , 删密 , 锄正” , 通过种种矫正和修补来改变梅花的姿态 , 以迎合当时社会的主流审美 , 而免得落下外行和荒诞的口实 。

病梅馆记翻译注释 病梅馆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龚先生对于这样的做法不以为然 , 他买来极不符合品相标准的 “病梅”三百余株 ,  “纵之顺之 , 毁其盆 , 悉埋于地 , 解其棕缚” , 让这些梅花解除规矩的种种束缚 , 随心所欲的生长 , 还把这片种梅花的地方称为“病梅馆” , 供人们参观 。
我想 , 在古往今来无数的养梅者中 , 大概只有龚先生能够赋予梅花这样兼具行为艺术、人格价值和政治理想的实践品质与精神内涵 。如果和他的另一组脍炙人口的《己亥杂诗》联系起来看的话 , 这些病梅所代表的 , 则是他一直所倡导的破旧立新、不拘一格而又锐意进取的近代主义精神 , 这在当时的社会无疑具有巨大的启蒙影响和进步意义 。
病梅馆记翻译注释 病梅馆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病梅馆记翻译注释 病梅馆记原文及翻译赏析】如果龚先生能够来到今日社会 , 一定会为眼前的景象大感欣慰 。与将近两百年前处处遵循古法、压抑改变的大环境不同 , 今天的我们 , 即便是在培养种植梅花这样的审美领域 , 也都早已习惯于标新立异、求新求变 , 相同即是平庸之声不绝于耳 。而与此同时 , 对于深深根植于国人内心的传统审美规律 , 似乎越来越感到它们的老旧迂腐 , 难堪大用 , 以至渐行渐远 。
2.
就在前不久 , 网上选出了“2020年中国十大最丑陋建筑” 。这些建筑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 缺乏对于公共建筑审美规律的认识 , 设计表达粗糙混乱 。这其中 , 既有强行加入中国元素 , 状如外星怪物的音乐厅 , 又有模仿古典建筑不成、画虎类犬的剧院新址 , 更有直接照抄神话人物 , 比例却严重失调的观景台 。以一个普通人的审美角度看来 , 这些建筑之所以榜上有名 ,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漠视审美规律的同时急于求新求变 , 最终南辕北辙而黔驴技穷 , 落得一个贻笑大方的结局 。
事实上 , 无论是审美还是做事 , 对于事物规律性的把握和参照从来都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 。就像无论如何创新改变 , “黄金分割”就是最完美的几何比例 , 而无论是美术、音乐或是雕塑等艺术形式 , 凡是关于美的创作 , 一定是基于公认的、必要的工序和规范 , 不可能通过臆想而凭空产生 。在中国 , 传统文化早已成为了整个审美体系里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 而在抽离了这些扎根千百年的文化标准之后 , 又未能出现另一套替代理论来进行及时的补充 , 这就好像吃西餐时用筷子 , 或者想用火柴去点亮灯泡一样 , 所导致的混乱场面一定不可避免 。要知道 , 任何一种成功的改变 , 都必然是在充分认识到现实情形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开始的 。这其中的一个根本是在不断吸取他国文明的创新与改变中带来 , 而另一个根本 , 则是找到了将这些创新点嫁接于自身传统以及事物规律的方法 。因而 , 创新与改变 , 不应完全以摒弃传统为前提 , 而是应该在传统中寻找新的继续前进的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