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答问名词解释 书目答问略例全文


书目答问名词解释 书目答问略例全文


《书目答问》在今天一般被视为目录学著作,其学术文化价值早已获得公认,自不待言 。但是,《书目答问》的编撰与晚清书院教育关系密切,如果忽视或脱离书院教育的背景来谈《书目答问》,往往会出现一些认识上的偏差,甚至是学术上的盲点 。本文尝试将《书目答问》还原到当时书院教育的脉络中,重新审视其编撰意图,并综合多种书院相关的材料,对长期聚讼不止的《书目答问》作者公案,提出新的解释 。张之洞喜欢办学,生平最得意者,“任湖北学政时,捐廉创立‘经心书院’;任四川学政时,与督部吴勤忠公商,筹立‘尊经书院’ 。皆选调高材生肄业其中,亲定课程,成就人才不可胜计 。任晋抚时,创立‘令德堂’,皆课通经学古之学,不习时文” 。可见,创办四川省城尊经书院,是张之洞办学的得意之笔 。同治十二年(1873)六月,张之洞奉旨充四川乡试副考官,同年十月,奉旨简放四川学政 。据川督赵尔巽《已故大学士兴学育材成效卓著,请宣付史馆折》引用川籍绅士伍肇龄等人的评价,张之洞创办尊经书院的功绩可归纳为五条:会商总督、延聘名儒、手订章程、扩大庋藏、开设书局 。
其中,第三条“手订章程”是指“院内章程及读书治经之法,皆该大学士手订,条教精密,略如诂经精舍、学海堂规模 。”此处有三个要点值得引起注意:
第一,所谓“院内章程”,今已不得见,所存者仅《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一篇,相当于学规,张之洞《致谭叔裕》已明言:“章程有稿存案,《书院记》即学规 。”《尊经书院记》既是学规,同时也是《輶轩语》和《书目答问》的精华本,因为张之洞在《记》中明言:“使者所撰《輶轩语》《书目答问》言之矣 。犹恐其繁,更约言之 。”
第二,“读书治经之法”,即张之洞为尊经书院的院生们编写的《輶轩语》和《书目答问》 。光绪二年(1876)尊经书院所刻的《书目答问》原本就是与《輶轩语》合刊的,说明这两本书在内容上存在某种关联,否则没必要合在一起 。《輶轩语》,“本名《发落语》,或病其质,因取扬子云书《輶轩使者绝代语》释之,义谓与蜀使者有合,命曰《輶轩语》” 。由此可知,“輶轩语”乃“发落语”的雅号 。“发落”原是处理、处置的意思,对于学政而言,“发落”却是一种特定的职务,指对生员进行考核、录取、奖惩等工作 。《钦定学政全书》卷十九对“发落”有详细的规定 。按规定,考试发榜以后,生员必须亲自到场接受赏罚,此时,学政要对各等生员进行一番申斥、告诫或劝勉,这些话就称为“发落语” 。《輶轩语》就是这样的“发落语”,是张之洞以学政的身份履行自己“发落”的职责,无论其形式上寓规劝于说教也好,客观上对后人读书治学具有启发作用也好,都不能改变这一基本的出发点 。
同理,《书目答问》与《輶轩语》的性质其实是一样的,张之洞在“略例”中开宗明义:“此编为告语生童而设,非是著述 。”光绪二年(1876)闰五月,张之洞在致王懿荣的信中谈到《书目答问》的编撰意图:
弟在此刊《书目》,以示生童,意在开扩见闻,一、指示门径,二、分别良楛,三、其去取分类,及偶加记注,颇有深意,非仅止开一书单也 。更有深意,欲人知此所列各书精美,而重刻或访刻之 。
关于张之洞欲劝勉士绅刊刻书籍的“深意”,有学者已指出过,此不赘述 。这里仅想指出一点,采访遗书,以广见闻,劝勉翻刻,以广流传,本身也是学政职责范围内的事情 。《钦定学政全书》卷三《采访遗书》、卷四《颁发书籍》对学政访书、刻书有明确的规定 。例如,乾隆六年(1741)上谕:“近世以来,著述日繁 。如元、明诸贤以及国朝儒学,研究六经、阐明性理、潜心正学、醇粹无疵者,当不乏人 。虽业在名山,未登天府,著直省督、抚、学政留心采访,不拘刊本、抄本,随时进呈 。”又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上谕:“应于《提要》之外,另刊《简明书目》一编,只载某书若干卷,注某朝某人撰,则篇目不烦,而检查较易 。俾学者由《书目》而寻《提要》,由《提要》而得《全书》 。嘉与海内之士考镜源流,用彰我朝文治之盛 。”由此可知,《书目答问》的编撰,实际上是张之洞按照上谕的要求,贯彻和推进清朝的文治教化,它与今天研究编目方法和规律的目录学在出发点上并不完全一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