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优秀教案:《再别康桥》
教材分析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 。 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 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 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 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 。 《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 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 。 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 。 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 。
教学重点 : 体会诗境之美 。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2、情感价值观目标: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
3、过程与方法目标: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 。
学生分析
在前几课里,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课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 学生对诗的兴趣很浓,但鉴赏的方法却不会,所以讲授该诗加以训练 。
设计理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 。 于是采用: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的教学方式 。
教学流程
(一)、诵读欣赏,整体感知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笙(shēng)箫
2.《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朗读课文,并结合《我所知道的康桥》(《语文读本》P118)和刚才介绍的相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口头作文:《徐志摩在康桥》 。
提示:《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