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 , 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 , 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 , 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 , 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 , 屋面石板架在券上 , 形成拱顶 。 采用这种方式 , 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 , 拱顶重量轻 , 交线分明 , 减少了券脚的推力 , 简化了施工 。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 , 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 为了增加稳定性 , 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 ,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 , 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 , 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 。 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 。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 , 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 , 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哥特式建筑风格外形特点:门窗向上突出 , 高耸云天的细长尖塔、大窗户及绘有故事的花窗玻璃 , 这是哥特式建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 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 , 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 其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 。
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 , 是哥特式建筑最大的特点 。 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 , 这样拱顶的高哥特式建筑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 , 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 , 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 , 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 , 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 , 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
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 , 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 , 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 , 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 , 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 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
扶壁(Buttress) , 也称扶拱垛 , 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 , 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 , 都露在外面 , 称为飞扶壁 。 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 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 。 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 , 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 。 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 , 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 。 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 。 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 , 轻盈美观 , 高耸峭拔 。
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 , 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 , 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 。 这些窗户既高且大 , 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