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读书演讲稿集合六篇( 三 )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热爱读书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 , “三更灯火五更鸡 , 正是男儿读书时 。 黑发不知勤学早 , 白首方恨读书迟” 。 同学们 , 我们正处在读书、求知的黄金阶段 。 我们要广泛阅读课外书 。 从文学类到科技类 , 从中国名著到外国名著……只要有书的地方 , 就要有我们的身影 。
读书需要争朝夕 。 一早到校 , 可以读书;午间休息 , 可以读书;睡觉之前 , 可以读书 。 听过《悬梁刺股》的故事吗?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 , 从小勤奋好学 , 刻苦读书 , 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 , 为了避免发困 , 就用绳子的一头拴住头发 , 一头拴在房梁上 。 如果自己一打盹 , 头发就把自己揪醒 。 夜深的时候 , 如果觉得自己困了 , 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 这样就能保持清醒 。 古人的“悬梁刺股”鞭策、激励我们努力读书 , 同学们 , 从现在开始吧 , 让我们共同享受读书的快乐吧!”
在这个金秋时节 , 在xx实小教育集团第二届读书节的时节 , 那就让阅读 , 伴随我们的生活 , 让阅读 , 提高我们的素养;让阅读 , 凝聚我们的力量;让阅读 , 改变我们的人生;让阅读 , 鼓舞我们奋进 。
同学们 , 让我们永远记住:“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做舟 。 ”
读书演讲稿 篇5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近日 , 我读了主任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 ,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 书中收集了作者从教30多年对为师、做人、教育感悟的153篇随笔 , 内容丰富 , 论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 , 而贯穿其中的 , 则是作者从生活中采撷教育智慧、在教育中追求人生的姿态 , 正是这种姿态形成了作者独特的教育观、教师观、教学观;举例生动形象 , 比喻独到精确 , 提出了许多现代教育理念 , 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 , 关注、欣赏、支持、帮助 , 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 , 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人生阅历和教育思想 。 读着这本书 , 如身临其境 , 从中进一步理解了教育的内涵 , 并启迪我站在新的视角审视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 , 如:“‘格律诗’教育与‘自由诗’教育”、“本地货·家常菜·海鲜味”、“鲜花、干花与塑料花”等等 。 其中《教师读书的N个理由》《读书的“二为”“三式”》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 我思索着 , 对照着 , 感悟颇多 。
读书的现状 , 阐述了教师读书的N个理由 , 并指出为教师读书寻找理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教师的讽刺 , 因为教师天生应该是读书人 。 是啊 , 在信息量特别大的当今社会 , 在大力提倡教育走向生本的今天 , 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 , 有了书籍才使我们的话语有了意义 , 让我们的存在有了价值 。 教育是事业 , 而教师是职业 。 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 , 担负的是教育的责任 。 读书是我们的职业使然 , 是我们的事业使然 。 作为一名教师 , 应该把读书视为生活中的平常事、必做事、份内事 , 不需要任何理由 , 不作为任务安排 , 而应该自觉文秘杂烩网阅读 , 持之以恒地阅读 , 日积月累地阅读 , 整本著作地阅读 , 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习惯 , 使读书成为我们主动自觉的行动 , 使我们的心灵充满书香 。 “教师不读书 , 何以提升自己 , 立足于学校?教师不读书 , 何以示己之范 , 要求学生去读书?”
回顾历史 , 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爱读书的人;再看看周围 , 那些明智的人也都是手不释卷的 。 显而易见 , 读书能提高个人素养 , 能明心志 , 能冲走灵魂中的沙砾 。 读好书有如品尝美味食品 , 细细咀嚼精心细读 , 细心品味 , 充分享受其味 , 充分吸收其养 。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读书就没有教育 。 ”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其读书史 。 ”可见 , 书籍能浸染人的灵魂 , 书籍能陶冶人的情操 , 书籍能影响人的气质 。 书籍是人的精神营养液 , 读书是给自己补充精神的营养 , 而学校是提供精神营养的地方 。 读书不仅是学生的事 , 更是教师的专业 , 读一些经典 , 与大家对话;读一些人文 , 陶冶情操;读一些学生喜欢的书籍 , 拉近师生距离;读一点生活书籍 , 享受生活的多彩 。 读书是自己成长的必需 , 读书是精神成熟的必需 , 读书是修养高洁的必需 。 “多读点书 , 即使你不能成功 , 也可以在失败的时候知道自己跌倒在哪里 。 ”教师不但要读教学的书 , 要读教科的书 , 要读教辅的书 , 要读专业的书 , 要读教育的书 , 还要读政治的书;要读自然的书 , 要读人文的书 , 还要读科技的书;要读有文字的书 , 要读经典的书 , 还要读生活的书 。 “每天读书”并不难 , 贵在坚持 。 长此以往 , 也许成不了“大气候” , 但至少能成就“小气候”——儒雅渊博的饱学之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