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类作文怎么写【精选3篇】( 五 )


二、离不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 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 大有启发”等字样, 以后就脱离了原片 。 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 牛头不对马嘴, 无实际意义 。 要让“观”和“感”相吻合 。 如《火烧圆明园》的观后感, 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 然后收了部分习作, 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 有的根本无联系, 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 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如何在中国烧、杀、抢 。 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 。 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 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 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 一定要学好本领, 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 在这段结尾中, 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 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 使文章全文一体, 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
三、联系实际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 深入发挥, 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
这里的实际, 不是单指自我实际, 还包括他人实际, 社会实际 。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 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 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 。 有个同学说, 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 每年三月五日, 他都做一件好事, 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 。 还有个同学说, 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 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 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 。 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 。 看了《四个小伙伴》后, 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 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去做, 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
电影观后感到底怎么写?怎样才能写好?
一、聚“睛”会神, 观感共鸣
要写观后感, 首先要“会看”电影 。 也许有人会发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聋, 谁不会看电影?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说写出感想了 。 因此, 提醒学生在看电影时要“投入”, 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 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 。 同时, 还要并用眼、耳、脑各种感官, 留意细节 。 所谓细节, 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 。 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 道具的运用, 色彩的调度, 声音的变化等 。 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 。 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 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 通过三次背影的刻画, 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溢于言表地体现出来 。 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 其实就是一种视听享受的过程, 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 也是情感刺激不断深化的过程 。 只有聚“睛”会神, 我们在观看时获得的感受才能愈丰富、强烈, 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彻, 写观后感就更有基础 。
写观后感, 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 。 可是,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 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 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 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 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 。 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 从文字上看, “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 。 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 是为“感”服务的 。 因此, 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 不要具体叙述, 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