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社交能力如何引导( 二 )


大概从2岁开始, 孩子就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是同一回事, 到了 3~4 岁, 孩子开始区分「爸爸喜欢吃西瓜, 妈妈喜欢芒果, 圆圆喜欢草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
这种理解他人视角的能力, 也就是「心智理论」, 是童年早期就萌芽的一项高级社会交往技能, 同样可以在玩耍中学习 。
例如——
到了晚上, 差不多该刷牙睡觉了 。 在妈妈的轻声指导下, 五岁的小吉祥笑嘻嘻地把爸爸的牙刷藏到了抽屉里 。
等爸爸走进卫生间, 妈妈问:「小吉祥, 爸爸会在哪里找牙刷?在杯子里找, 还是抽屉里找?」
像这样的游戏, 还有躲猫猫等, 都提供了很多机会跟孩子讨论每个人的不同想法, 以及随之会采取哪些行动 。
轮流和分享
人与人交往的最原始形式, 就是你来我往, 双方以平等的身份公平分配资源 。 所以, 用轮流的方式分享玩具或活动机会, 便是社会合作在童年早期的雏形 。
其实, 1岁多的婴儿就可以理解家长说「交换, 用铃铛换手机」, 取回孩子抓到的手机 。
2岁左右, 孩子挥舞着彩色笔想画在饭桌上, 家长可以铺上画纸, 说出要「桌子用来放纸, 纸用来画画」 。
但是,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懂得轮流和分享的, 需要大人有意识的引导和支持, 培养良好的习惯 。
怎样与人沟通协商
在人际交往中, 双方经常需要说出自己的要求和提出条件, 让对方判断是否接受 。
等孩子再大一点, 就可以引导他在同伴交往中提出条件, 协商合作了 。
例如阳阳和倩倩争一只企鹅 。
如果企鹅本来就是阳阳的, 倩倩是客人, 看到想要, 可是阳阳玩得正高兴, 不愿意给 。
家长可以引导阳阳思考, 还有什么其他的玩具可以跟倩倩分享, 例如:「这里还有一只斑马, 你想玩吗?」
家长在游戏中扮演什么角色
怎么引导?
有的家长说, 我都不知道怎么跟孩子玩, 只能在旁边看着 。 就算跟孩子同框, 看起来也好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
爸爸妈妈可以在儿童游戏中担任什么角色?又有什么常用的引导技巧?
用模仿与示范来引导
当你通过观察了解到孩子正在干什么、他的兴趣和注意力在哪里, 以及他的感受如何、下一步想要什么时, 可以通过模仿或示范引起孩子的关注, 激发最初的互动 。
模仿就是孩子干什么你就干什么 。 例如:
30个月大的小田, 把玩具车放到斜坡上往下滑, 妈妈就把另一个玩具车放在斜坡上往下滑, 小田注意到妈妈的学他, 笑了 。
妈妈这时可以趁机提议:「妈妈和小田轮流滑, 你先来 。 」
于是, 你就可以加入了孩子的游戏, 跟他轮流把车子推下坡, 锻炼了孩子轮流和等候的社交技能 。
用提示引导
掌握了成功加入孩子游戏的方法, 家长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选用一些更积极的方式引导, 以帮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或练习到社交方面的技能 。
孩子在玩耍中, 常常遇到问题需要解决, 像画画缺了一个颜色的笔, 或者争夺一个玩具没想起来可以轮流玩 。
在这些时候, 家长就可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给予适当的口头、表情或肢体提示, 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
提示的种类有好几十种, 我举一个简单例子说明:
萱萱说:「妈妈帮我搭一座城堡, 我不会 。 」
妈妈可以坐到萱萱身边, 说:「好啊!城堡的第一层是什么样的?用什么积木?」装作无意地把手放在一块积木上 。
萱萱顺着妈妈的手看过去, 高兴地发现了这块拱门形状的积木, 拿过来做城堡的大门 。 就这样在妈妈的各种提示和帮助下, 萱萱搭起了一个城堡, 很高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