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样培养孩子勤劳


父母怎样培养孩子勤劳



【父母怎样培养孩子勤劳】为什么外国小朋友比中国孩子“勤劳”?答案值得反思 。 日本父母有一个教育名言, 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 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
在对孩子的勤劳培养方面, 日本的父母和日本学校是典范 。
从幼儿园开始, 日本的小孩子就要接受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 自己穿衣鞋、收拾书包、自己搓洗毛巾洗脸, 这些是基本的成长要求, 父母都会有意识地引导 。
到了小学阶段, 孩子们每天上学的“家当”也是自己准备的, 书本、文具、牙刷、手帕, 甚至自己会带上桌布和筷子、餐具到学校 。 中午放学时, 孩子们需要把教室变成食堂, 铺上自己带的桌布和餐具 。 值日生还要系上围裙、戴上口罩去厨房领餐, 然后把食物带回教室分餐给所有孩子 。 孩子们吃完饭后, 还需要给教室打扫, 甚至把吃饭的牛奶盒子拆开用水冲洗干净, 晾干后送到学校回收站 。 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孩子还在学校种蔬菜!孩子们的这些劳动被称为“食育”, 是日本学校的基本教育, 就跟数学英语一样, 都要学习 。
跟日本的“食育”相似的, 还有芬兰、德国等地区的学校的幼儿培养做法 。
芬兰学校常常有一门必修课程, 叫“生活教育课”, 培养孩子们做饭、做家务和家庭理财等三方面的能力 。 孩子们每天回到学校不是先学习, 而是先到“厨房教室”做饭 。 为什么?为自己做当天的午餐!孩子们从中学会了各种烹饪和烘培课程 。 芬兰的父母也鼓励孩子照顾家人 。 除此之外, 芬兰孩子还有木工课程, 孩子们要学习如何使用电钻、各种钉子螺丝、刀子、刨子, 甚至是锯子, 学习如何做家具 。 相比起其他文化课, 这两个课程是芬兰孩子们的最爱 。
在德国的一些幼儿园, 孩子们小小年纪就有木材加工或机器维修课程, 孩子们学习机械原理, 甚至开始动手维修旧电脑旧机器, 自己学习制造简单的工具;犹太孩子从2, 3岁起就正式分担家务活;美国父母对不同年龄层孩子有专门的家务列表……
相比之下, 据非官方的统计表示, 我们超过一半的家庭都没有这种养育意识, 很多学校几乎也没有食育等方面的具体教育 。 就像前段时间有个国内的校长到国外访学, 看到人家孩子小小年纪, 什么锯子、电钻、电炉样样来, 回来后感叹说“打死我也不敢开”, 为什么?值得国内的父母们反思 。
勤劳是一种良好习惯 。 在这方面, 玛利亚.蒙台梭利说过, 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而马丁·塞利格曼更是道出了勤劳背后的积极心理, 他说, 那就是一种“掌控感” 。 当一个小孩没有获得掌控能力、父母处处包办的时候, 对孩子来说是大人将意志直接加在他们身上, 会降低孩子自己的自尊 。 当一个孩子获得掌控感、他能自己做主地专注于一件事情时, 不仅有助于克服挫折, 孩子还能获得自尊和愉悦感 。 所以, 勤劳常常与愉悦如影随形 。 思想家罗曼罗兰的说法更直接, 他说,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 它让人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 事实上它给人的却是无聊、倦怠和消沉 。
有一位老师, 他也是一位4岁男孩的爸爸, 妻子长期在外地工作 。 在培养孩子勤劳的习惯方面, 他有个口头禅是——“不用强迫, 做给孩子看就行” 。 他的想法很简单, 大人的一举一动都在孩子的眼皮底下, 大人经常做, 孩子一定学会 。 他给自己做了个规定, 每周必须在孩子面前做家务3次 。 一开始, 孩子在客厅玩玩具, 他默默地在一旁打扫卫生;慢慢地, 孩子会主动帮爸爸做一些事情, 例如有时抹布摆得远了, 孩子会帮忙拿;后来, 孩子自愿承担一些任务, 例如专门负责扫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