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敏感期”应对方法( 二 )


洛伦茨说 , 孵出来后的13~16小时是这些鹅宝宝形成这种依恋的关键时间 。 他把小鹅认母的这种行为称为“印刻”现象 , 人类也不例外 。 科学家把人类的这种现象称为“关键期” 。
根据以上所说我们大概就能看出来 , 关键期存在两种极端的情况:要么发展 , 要么不发展 。 那么作为儿童敏感期的源头 , 如果把关键期运用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中显然是不相符的 。
那么敏感期跟关键期的不同就在于 , 敏感期并不像关键期那样不可逆 , 并不是错过就不可挽回 , 而且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 但并不是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笼统地称为“XX敏感期” 。
当然了 , 家长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到孩子某一时期的兴趣并加以培养 , 有可能真的就此发现孩子潜在的特长 , 对孩子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 , 但不要陷在“敏感期”这个概念里面去讨论这个问题 , 免得影响自己的判断和方向 。
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发现孩子背后的发展规律 , 不要产生不必要的焦虑情况 。
如何打破敏感期的枷锁
当我们了解了敏感期的概念 , 我们就会知道 , 敏感期其实时间窗口很宽 , 不用过于去在意 , 但也不能放任孩子不管 , 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即不受敏感期概念的控制 , 又不消极等待呢?
了解自己孩子的特性 , 因势利导才是适合孩子的发展之道
很多妈妈只关注表面现象 , 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性 , 比如理论上来说2-4岁是宝宝的秩序敏感期和执拗敏感期 , 此时的宝宝有着超乎常人的固执 , 凡事非要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 按照自己的规划 。
有的家长就觉得不能一味纵容孩子这么“犟” , 试图纠正孩子的各种行为 , 然而睿智的家长却能善于利用孩子这一时期的特点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引导 , 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比如2岁的林林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是会把碗排成一排不允许别人动 , 妈妈看到他这个行为 , 有意识培训林林的顺序感 , 在吃饭前先让林林洗手 , 然后用毛巾擦手 , 然后自己拿自己的小碗和勺子 , 最后坐到位子上吃饭 。 吃完饭后把碗洗干净 , 让林林自己把洗干净的碗逐一放回到碗柜整齐摆放 , 这一系列活动长期坚持下来 , 竟然培养出了林林做事的良好顺序感 。
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到孩子的一些行为不要一味去阻止 , 而是要想办法去因势利导 , 顺应孩子的性格发展 , 有智慧地把一些“问题”转化成另一种能量 , 促使孩子健康发展 。
从观察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 , 给宝宝更多良性刺激
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 , 但父母也要在孩子的身边对孩子起到良性的刺激 , 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比如孩子开始有自主意识的时候 , 会不断去尝试自己做一些事情 , 那么此时的家长要允许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探索 , 还要懂得帮助孩子去发展自主选择的机会 。
比如此时家长在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 , 可以拿出两件颜色不同的衣服让孩子自己选择 , 即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机会 , 又同时让孩子明白了颜色之间的差异 。
想让孩子喝水的时候 , 也可以用两个高矮不同的杯子让孩子自己选择喝水用哪个 , 在孩子有自主选择的同时 , 又认识到了物体之间的高矮差距 , 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吗?
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 哪怕当前的事情孩子没有兴趣 , 那么总可以在别的方面找到孩子的兴趣点 , 不是吗?
用有质量地互动来弥补错过的敏感期
目前所有的科学试验 , 没有证据在孩子的人生最初几年里有技能敏感期 ,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报兴趣班学习各种技能也没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