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前冷还是下雪后冷,霜前冷雪后寒的物理知识

下雪前冷还是下雪后冷

下雪前冷还是下雪后冷,霜前冷雪后寒的物理知识


下雪后冷 。下雪后,天气放晴,阳光会使冰雪融化,而雪融化的过程需要从周围环境吸收热量,会使温度降低 。但下雪时,雪从液态凝固成固态是一个放热的过程,且由于下雪时候是阴天,云层可以反射很多来自于地面的长波辐射,有保温作用,因此与雪前相比,是雪后更冷 。
霜前冷雪后寒的物理知识霜前冷:霜是初冬季节空气中的水蒸气到了夜晚遇强冷空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的,霜前的温度必须足够低(0℃以下)才能形成霜,故感到冷 。
雪后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强冷凝华成小冰晶后下降到地面,下雪后,雪开始融化,融化是由固态转化成液态的过程,要吸收热量 。因此,雪融化后,地面上方空气的温度降低,人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
“霜前冷,雪后寒”描述的是物态变化过程中热量变化的物理现象,一般来说,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相应的物质分别称为气体、液体、固体,三种相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
三态六变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固态→液态(吸热)
2、凝固:液态→固态(放热)
3、汽化:(分沸腾和蒸发): 液态→气态 (吸热)
4、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气态→液态 (放热)
5、升华:固态→气态 (吸热)
6、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化雪总比下雪冷的意思“化雪总比下雪冷,是指下雪时将吸冷放热,因而不感到很冷 。而当雪融化时,要吸收热量,放出冷气,因此比下雪时冷 。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即位下雪,冰融化时会吸热,所以地面气温会比下雪时低 。
雪是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聚合物组成的降水
下雪开车什么时候最滑下雪后最滑
霜前冷,雪后寒 。雪在高空中形成凝华,而在地面熔化,吸收地面附近的热量 。刚下雪时,落在地面熔化时会吸热,所以不会很滑 。下雪后,雪凝结成霜,就会比较滑了 。
下雪后,白天太阳出来积雪融化,到了晚上太阳下山融雪又结成了冰的时候是最滑的,已经变成了冰面
为什么融冰时最冷因为融化吸热、增湿 。积雪融化时会吸收周围环境的大量热量,导致温度降低;化雪时还会导致空气中的湿度上升,因而降低了衣服的保暖效果,人自然就感觉更冷了 。


所谓“下雪不冷”,就要追溯到雪的形成了 。雪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 。雪从云端飘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寒冷的水分子要形成冰结晶,且依附在灰尘或花粉等凝结核上,当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 。


在冬季,降雪的形成条件又有哪些呢?首先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第二就是充分的水汽;第三是0℃(冰点)以下 。下雪前或下雪时,一般冷空气带着湿气,当水汽变成雪花时也会释放出一定的热量,因而温度下降并不多,这就使得下雪前或下雪时并不是很冷 。


而“化雪冷”又是为什么呢?化雪时往往是晴好天气的时候,低空受冷气压控制,气温则开始下降 。因而虽然阳光明媚,但气温仍然处于“冰点”;同时积雪融化本身也会吸收周围环境大量热量 。


此外,化雪时会导致空气湿度上升,因而降低了衣服保暖效果,人自然就感觉更冷了 。再和晴朗的天气对比,冷的感觉就更加突出,因此,积雪融化时,反而比下雪时更冷 。


冬季湿度较高为湿冷: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为什么积雪融化时会更冷 雪融化为什么会更冷


融雪湿度增加


湿冷是指潮湿寒冷的天气使人的体感温度大幅低于所处环境的空气温度的一种气候特点,是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的气候特点 。


空气越潮湿,其热导率越大 。冬季时,空气相对湿度越大,人体越易散失热量,人会感觉越冷 。一般物理课上老师会提这样一个问题:一块表面3摄氏度的铁和一块表面3摄氏度的木头,哪个摸上去更冷?答案是铁 。因为铁的热导率较大,会把人的体温立即传导给铁,因而人会感觉铁块摸上去更冷 。同样的道理,因为水的热导率相对较大,所以潮湿的空气更利于热量传导,因此人会感觉湿冷比干冷要冷得多 。


总体而言,中国北方比较干燥而南方比较潮湿,所以人体感知的寒冷程度和南北方气温体现出的差异有较大落差 。不少人觉得南方冬天比北方冬天更冷,有网友戏称“北方的干冷是物理攻击,多穿衣服就可轻松防御;南方的湿冷是魔法攻击,穿再多衣服都没用,得有抗性!”


湿冷的危害:


风湿性关节炎这类免疫系统疾病,在中国南方是常见病、多发病,这与南方冬季湿冷有关 。湿冷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致使初冬的时候南方往往爆发流行性感冒 。


南方冬季湿冷的天气易出现冻雨,而南方使用的基础设施基本都不适合在冻雨下使用 。冻雨出现后,容易导致雨凇和结冰发生,从而对有线通讯和电力输送(压断电线和电话线)、交通运输、果树及农作物等工农业生产造成危害 。
【下雪前冷还是下雪后冷,霜前冷雪后寒的物理知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