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落笔峰下有陶园( 二 )


揉泥、拉坯、旋坯、修坯……制陶是一个将想法和创意变为现实的过程。将揉好的陶泥放在拉坯机转盘中心,转盘开始旋转后,双手配合操作,一件件陶坯雏形初现。
“修坯是精细活,稍有不慎,陶坯便会碎掉。”三亚学院艺术学院学生邓嘉颖说,东崖柴烧工作室制作的大多是茶壶、茶杯等器具,修坯需掌控好刀的方向和力度,这种技巧无法从书本中学会,只能在实践中摸索,通过不断“试错”找到感觉。
陶器|落笔峰下有陶园

杨丹(左)在指导学生制作陶坯。
装窑看起来简单,实际上也有学问。杨丹和杨叔会根据火在窑内燃烧的路径和串流情况,在不同位置摆放不同的陶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烧窑用的木材需提前一个月准备,我们工作室有一个原则,绝不为烧窑而伐木,采的都是自然倒下的树或枯木。”杨丹介绍,台风天过后,他和学生经常去三亚学院后山捡木材,附近村民也会将修剪的龙眼树、荔枝树枝干送去工作室。
烧窑的过程令人期待而又充满不确定性,成功或失败,在此一举。这份不确定性,或许也是陶艺的魅力之一。3天到5天的时间里,杨丹和学生轮流投柴,柴火噼啪作响,火焰温度高达1200℃。
窑内,泥、火、木相互博弈,开始创作奇迹;窑外,是一场漫长的等待。
陶器|落笔峰下有陶园

东崖柴烧工作室陈列的陶罐等。
追求质朴之美
期待能烧出海的颜色
柴烧器物之美,美在原始质朴。以柴烧的方式烧陶,追求的是自然、素朴与唯一性。
“柴烧器物造型简练,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注重保留手工的痕迹和陶土的原始肌理,不给坯体上釉。”杨丹说,以柴烧的方式烧陶,对日期的选择比较随意,攒够能装满一窑的陶坯时,便可入窑、封窑、烧窑,不会像烧汝窑瓷器那样为了烧出天青色而等烟雨天气。柴烧的灰烬产生的落灰釉,使陶器呈现出粗犷的质感、朴拙的色泽。
柴烧的陶器,每一窑、每一件各有特点,可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杨丹说,古时人们常用“十窑九不成”这句话来形容柴烧陶瓷的不易,即便已烧了80窑,他对烧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开窑当天,是东崖柴烧工作室最热闹的日子。慕名而来的陶艺爱好者、村民和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挤满了庭院,一件件陶器带着余温呈现在人们眼前。
杨丹说,开窑时制陶者也不知道自己的作品“长相”如何,只顾着从灰烬中寻找美丽和希望。倘若作品上呈现出意想不到的落灰或火痕效果,便会感到如获至宝。有的作品初见时只觉平平无奇,过一段时间再看,又能发现它的美。
经过近9年的发展,东崖柴烧工作室已经形成了陶器制作、烧制、销售的完整链条。一些学生在此学习制陶烧陶,并将优秀作品对外销售,还有不少外国人慕名来此学习制陶技艺。
来工作室参加校外实践的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只有杨丹、杨叔和那两只被收养了好几年的流浪狗“耳朵”“雪糕”在此坚守。
近几年,杨丹把贝壳粉等三亚海洋文化元素融入制陶中,希望能烧制出独具三亚特色的陶器艺术品。虽然效果不太理想,但他仍在摸索之中,“对东崖柴烧工作室而言,烧得最好的永远是下一窑。”杨丹说,期待有一天工作室能烧出大海的颜色。(徐慧玲)
来源:海南日报

【来源:北青网】

【 陶器|落笔峰下有陶园】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