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不喊爹娘,而叫爸妈的名字

文化这东西有传承,但也有变化,称呼除了是习惯,当然也是文化的一种,经历千年肯定有不少变化 。
但可以确定的是,爸妈、父母、爹娘这些称呼自古就在中国广泛运用,只是有口头、书面、地域之分 。以《大宅门》所描写的北京城为例,当时的南城北城以称呼爸妈为主,东城西城则更习惯叫爹娘,没有统一的说法 。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不喊爹娘,而叫爸妈的名字


如果按照《大宅门》的故事设定,百草堂的原型是同仁堂,地址位于南城,在电视剧里称呼爸妈就完全没有问题 。
不过就也有很多网络迷思,尤其到了近现代,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一些关于“爸妈是舶来语”的说法,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或者说是错误的) 。
如果仔细追究,在东汉三国时期,爸妈就已经被广泛运用,所以爸妈至少在汉朝就存在了,证据自然也有 。
其中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广雅·释亲》中提到“爸,父也”、“妈,母也”,多么简单直白的解释,没有任何拐弯抹角,直接点题,东汉时期对于爸妈的解释和现在一样,无需过度解读 。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不喊爹娘,而叫爸妈的名字


所以,如果说是舶来语,那也肯定是东汉之前就已经在中国普及,考虑到普及一个称呼至少也得几代人,那汉朝之前应该就已经存在于汉族人的文化之中了 。
至于前面没有把舶来语的说法摁死,那是因为追溯到上古时期就真的不可考了,可换个角度来看,到了上古时期,又何来舶来之说 。
硬要说舶来语,反而“爹”这个称呼本不属于汉人的叫法,在《南史》中就提到“荆土方言谓父为爹“,直接告诉你,“爹”这个称呼是一个方言,而且还是荆楚那边的方言(源于土家族和苗族) 。
如果上升到语言的体验层面,到了两宋时期,“妈妈”这个称呼也是随处可见,不过当时也会称母亲为“嬢”,这在一些影视剧里也得到完整还原,但娘这个称呼就真的很少见,可能在一些地区方言有存在吧 。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不喊爹娘,而叫爸妈的名字


在一些两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能看到,“妈妈”和“爹爹”的称呼用得比较多,或者也能看到一个单字“妈” 。
哪怕站在当代,仅仅对于语感的解读,爸妈称呼也显得更直白简单,城市里几乎听不到“爹娘”这样的称呼,甚至连农村也很少听到,倒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山村里还可能听到这样的叫法 。
也就是说,爹娘的叫法在现代也不是主流,爸妈的叫法同样保持统治级的影响力 。
如果硬要在历史时间上排个顺序,抛开书面与常用的父母不谈,“爸妈”的称呼相比“爹娘”来说,历史更悠久一些 。
至少在南北朝之前,爹娘的称呼几乎没有人用,尤其是晋朝以及之前的人,为了彰显自己有文化,绝对不会轻易用爹娘这样的称呼,至少在中原地区都是这样 。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不喊爹娘,而叫爸妈的名字


只有到了晋朝之后,才逐渐有了爹娘的用法,而且依旧是小众 。
不过就如开头所说,爸妈和爹娘并不冲突,我们这里谈论的只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站在地域性的角度来看,不同地区一直有当地的说法,他们都同时存在着 。
其实有这样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文化大一统”的笃信,自秦始皇统一开始,语言、文字、度量衡的统一就刻在中华这片土地上,但其实文化是多样的,这也正是文化的美妙之处 。
作为一个江西人,根据自己观察,家乡的普通话普及应该可以排在全国前列,之前有一次去成都旅游,彻底被当地的方言普及率给惊艳到了 。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不喊爹娘,而叫爸妈的名字


一天中午经过一个中学,正好赶上放学,学生熙熙攘攘交谈,根本听不到普通话,全部是四川话 。
在四川话里,父亲的一种口语叫法是“老汉儿”,不出意外现在应该还有人这么叫,这还只是四川话,相信全国不同地方都有当地方言对父母的称呼,如果归纳起来应该挺有意思 。
说远了,抛开地区性的个例不谈,爸妈应该是中国自古使用最多的一种称呼,反而“爹娘”一直是小众叫法,但清朝和民国却有过短暂的盛行,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的干预 。
自明末开始,爹娘的称呼才开始逐渐普及,到了清军入关后,爹娘的使用率更是达到一个高峰,尤其在清朝初期,爹娘几乎是官方推荐的称呼,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满语的影响 。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不喊爹娘,而叫爸妈的名字


因为在满语里,爸、妈有谐音,既然满族统治中国,汉人只能随他们的习惯,所以喊爹娘逐渐多了起来 。
只是这样因为统治阶级高压影响的文化自然不长远,随着清朝中后期逐渐衰败,汉人很快就叫回“爸妈”或者“父母”这样的称呼,这也就是《大宅门》里所看到的一幕 。
随着清朝的灭亡,民国建立也就沿用了很多称呼习惯,其中也就包括爹娘 。
值得一提的是,哪怕在民国,爹娘也一直不是主流,只有民间普通老百姓会这么称呼,当时的文人依旧还是以父亲、母亲为主 。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不喊爹娘,而叫爸妈的名字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不喊爹娘,而叫爸妈的名字】随着时代的发展,爸妈的称呼在新中国建立后又重新普及起来,一直沿用至今 。
所以,爹娘和父母的称呼都属于中国自己的语言,当我们在一些古装剧中听到“妈妈”这样的叫法,完全不用惊讶 。
归根结底,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经历了千年的竞争,如果要颁奖给“最普及父母称呼”,那一定是爸妈无疑,“爹娘”虽然有提名,但只能换得落选的命运 。
不过对于文人墨客来说,“爸妈”这样的称呼也未免有些俗,古代的文化人可能更愿意直接称呼“父亲、母亲”,这样不会有歧义,也显得更有文化 。
另外,翁、尊、公、严这些称呼就更近一步,属于更雅的称呼,但同爹娘一样,都属于小众,仅仅停留在文人圈子里,普通老百姓很少这么用 。
我解答应该是最合适的 。我曾研究过很多次,因为我家的称呼很独特 。
我家是河北人,河北泊头市丶沧州人一般称父母为爹娘,我家却称“爸爸丶娘”,两字对一字,不协调很别扭,可偏偏这样叫了几十上百年 。父母离开我们有4o多年了,从未问过,也不知为什么要这样 。
按说叫爹娘最简洁最亲切,称爸爸妈妈最大方通俗文雅,也符合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占主流地位这个规律 。可我家叉着来可能有这些方面的原因:
1丶母亲不识字,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典型的家庭妇女,旧社会成家后几十年跟随走南闯北曾当过邮差丶警察丶买卖人丶军阀兵等不安份的父亲到处辛苦颠簸,受尽磨难乡音不改旧俗不改 。
2丶父亲读过两年私塾,能读书看报算账,偶尔还会说几句普通话,算是半个文化人,他一生在外闯荡思想较开放较现代,不像母亲那样有浓重的乡土情结,他忙于打拼谋生挣钱,对家中除把控教导儿女健康成长外的小事情并不过多干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