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由来,牛盖紫砂壶的由来

紫砂由来

紫砂由来,牛盖紫砂壶的由来


由于缺乏充足证据,紫砂的起源一直颇受争议 。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实物,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明代 。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窑址,根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众多早期紫砂残片,考古人员推断紫砂应始于北宋 。但这一论断在学术界颇有争议 。杭涛认为,仅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推断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学,而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
“从这次考古发掘来看,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中晚期 。”杭涛表示,明早期墓葬中从没出现过紫砂器,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馆在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靖年间的提梁壶 。这次考古发掘在废弃堆积层的最下层发现了部分紫砂陶片,其中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与江苏金坛明代并内出土的明晚期的紫砂壶、罐造型上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应是明代紫砂 。这也为今后进一步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为解决紫砂起源问题提供了实证 。
牛盖紫砂壶的由来牛盖莲子壶为传统造型,壶盖上对称有两个椭圆形的孔,犹如牛头上的两只牛鼻子,生动形象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这是一首南朝乐府中的诗,其中莲子谐音怜子,作者是借双关来表采莲人相思之情 。现代跟枣子放在一起,亦有早生贵子的美意 。莲,出淤泥而不染,寄寓了古代文人对清正廉明高尚气节的追求与景仰 。
莲子壶对于爱好紫砂的朋友来讲一定是很熟悉的,因为莲子壶从古至今都是紫砂壶中一款非常经典的壶型 。莲子壶家族,面貌各异 。借用佛家的偈语,可谓“莲由心生,心生万相” 。
一种是源于开始流行于明朝崇祯年间的“莲子罐”,直口垂肩圈足,鼓腹长圆身,附盖者盖面略鼓,整体造型似一颗莲子 。清初盛行莲子壶,有高莲子、古莲子、大莲子等 。
后来由古朴敦厚到清秀俏丽的演变中,盖子盈起,上加珠钮,愈显高耸;二弯小流胥出于壶肩,轻巧娇娆;壶把如美人手臂作叉腰状,亭亭玉立之姿 。这样的莲子壶与源于“将军罐”的掇球相比,莲子俏丽似闺阁女子,掇球威严如虎帐将军 。
莲子壶招人喜爱,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贴花的如意莲子、菱花莲子也好,换盖的平盖莲子、牛盖莲子也罢,喜欢就好 。但是极力想把圆莲子变为方莲子,怎么看怎么有些逆天而行 。
另一种莲子壶矮身筒,又称扁莲子 。如同扁墩、仿古井栏的身型,壶钮变桥式为圆珠或牛鼻,冠名为平盖莲子或牛盖莲子 。一直奇怪这种称呼的来历,多次向宜兴工艺师探问而无果 。裴石民、顾景舟等前辈都曾制作过牛盖莲子,洋溢着典雅的书卷气 。
花货莲子以自然界中荷花、莲蓬等自然形象,加以简化,结合实用,变形为壶 。莲子壶中有素色的,代表性作品有清代陈鸣远的莲形壶、民国王熙臣的莲蕊壶、现今束凤英的莲子壶 。
为何叫石瓢壶呢
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 。“曼生石铫”主[2] 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 。“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 。
石瓢壶有几种款式图片
有四种常见的 。


紫砂由来,牛盖紫砂壶的由来



曼生石瓢

石瓢壶的起源,还得从一个故事说起:据传,陈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中,偶而或淘选古物,加以收藏 。

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 。曼生观看其器许久,未曾得见 。于是近前捧起细细的看,只见这件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的面貌 。观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不禁大喜过望,立马取出纹银二两购买下来 。

【紫砂由来,牛盖紫砂壶的由来】曼生得了这件东西如获至宝,匆匆回到家里清洗干净,再细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 。曼生乃紫砂玩家,依这个造型制壶的心情油然而生 。于是以石器为原形绘壶再加上壶盖、壶嘴以配之,经过易稿数百次,终成壶式,起名曰“石瓢” 。

黑泥 高石瓢

壶底部三足称围棋足,形如围棋子 。足与底面结合清晰利落,显示出一把壶的神韵齐全,风度大气,实用大 。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君子当如竹,竹象征着高风亮节,因此也有制壶艺人将竹这一元素完美的融入了高石瓢 。
段泥 子冶石瓢

满瓢(景舟石瓢)造型解析

景舟石瓢壶身线条比较饱满,底部和腹部是小弧面,连成较为圆滑的圆锥体,壶口较大,降低了总体重心,产生一种横向感觉 。壶把的三角形比较弱化,相对粗大一点,但也不失力度 。

壶底有一定的弧度,三足称围棋足,形如围棋子,足与底面结合是明接的,清晰利落 。壶盖较薄,盖边圆润,钮为散开的三角形大钮,更具圆弧感,与盖的交接处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显 。景舟石瓢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端庄稳重、刚劲有力、敦实调和 。

底槽清 满瓢

矮石瓢(汉棠石瓢)造型解析

汉棠石瓢顾名思义,乃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所制作的一款石瓢壶 。汉棠石瓢继承了顾景舟大师石瓢壶刚劲、挺直的等腰三角形骨架,且更加强调每个点上都有力度,犹如弯曲的钢丝或弯弓之状 。

在此基础上又加了几分浑厚,添了几分丰满,使之有骨有肉,温润可爱 。线型上则采用直线与弧线的连接方法 。壶身口沿下延基本为直线,再往下则与壶体弧线相连 。

壶嘴前段接近直线,后段则是一段反弧线相连 。这样的处理使得壶嘴更有力度感 。前段虽为直线,由于错觉效果看上去会有一点外扩,正好与传统石瓢壶嘴外翻成喇叭形之意吻合,只是幅度有所减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