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惊天秘闻!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9.0级大地震看似一场大自然的灾难,但从多方面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这可能是人为的——人祸!可能是日本进行海底核试验引起的!
日本Mw9.0(Mw:矩震级)大地震后,网上开始流传“这是日本进行海底核试验”的猜测,这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像地震波一样迅速传播,并且貌似越传越有“理”了 。 有的说日本福岛海域前几年发生了很多次5.5——6级的地震,和原子弹试验产生的震级相当;有的说3月11日的大地震是氢弹试验造成的 。
令人遗憾的是,“理由”忽视了核试验监测的核心问题——地震学 。
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最终达成一致,规定每个缔约国承诺不进行核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 。 这就意味着,想进行核爆炸的国家会采取更隐秘的方式,比如在地下进行核爆炸 。 而监测地下核爆炸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地震波监测 。 因为只要是核爆炸,就会产生地震波;只要爆炸达到一定当量,地震波就会被全球的地震台网记录到 。 地震学家就能研究、判断这次地震是人工地震,还是天然地震 。 自从全球数字化地震台网和台阵技术这些永不休息的“顺风耳”发展以后,一般认为只要核试验引发的震级超过Mb3.5(Mb:体波震级)的,就可以被台网监测到 。
地震学是如何监测核试验的呢?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外貌、声音、行为举止来辨识一个人,地震学家则可以通过地震波的震相、纵波初动、震源深度等多种方法判断地震类型 。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些传统的方法 。
震相:地震、爆炸,波组不同
震相指地震图上不同类型、不同传播路径的地震波组 。 震相识别是地震学的基本功,地震学家研究每一个地震时,首先要识别震相 。
天然地震的常见震相有纵波、横波和面波,它们的传播速度不同 。 地震波传播有点像运动员赛跑,一开始所有运动员差距不大,这时还不容易区分谁是“飞人博尔特” 。 不久之后,跑得快的和跑得慢的距离会越拉越大,这下就容易区分了 。 地震学家在分析震相的时候,不喜欢分析单个地震台记录的地震波,他们喜欢把很多地震台的数据按照震中距的远近排列起来,即让地震波“跑起来”来,更准确地识别震相 。 大多数天然地震的纵波振幅<;横波振幅<;面波振幅 。 人工爆炸的纵波振幅大于横波,面波振幅小 。 日本3.11地震中,美国地震台接收到的数据显示,纵波振幅<;横波振幅<;面波振幅,由此可知,这是一次能量巨大的天然地震 。 与此原理相似的还有震级比较法,例如利用面波震级Ms和体波震级Mb的比值来判断地震类型,这类方法简单、直接、普遍 。
纵波初动:压缩、膨胀,方向不同
初动指的是地震波到达地震仪时,所测质点最初的振动方向,初动分为向外的压缩和向内的膨胀两种 。 地下核爆炸和天然地震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的震源特性不同 。 大多数天然地震是地下岩石破裂、滑动引起的,破裂面很大,持续时间较长 。 表现在地震波上,不同方位的地震台接收到的纵波初动不一致,有的是压缩,有的是膨胀 。 地下核爆炸的震源过程相对简单,时间也短得多,球对称压缩(各个方向都向外压缩),使所有地震台接收到的地震波初动都是压缩的 。 利用地震波初动信息,就可以反过来求出震源机制解,即推测出地震是正断层、逆断层、滑移断层还是人工爆炸引起的 。 对日本3.11大地震的研究得出:地震台接收到的地震波初动既有压缩,也有膨胀;震源是一条逆冲断层,而不是人工爆炸 。
推荐阅读
- 【辟谣】亚丁湾“星门”之谜
- 【辟谣】咖啡灌肠真的能排毒促进健康吗
- 【辟谣】催熟的香蕉会导致儿童性早熟吗
- 【辟谣】一次性筷子变笋干造假现形记
- 【辟谣】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不可能的亲密接触
- 【辟谣】在加油站使用手机有“危险”吗?根本不会引起爆炸
- 光速是恒定的吗?
- 水究竟是什么颜色
- 一块木头在多少米深的海底会被压缩成一半
- 海水的温差也能用来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