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感与道德间的挣扎与彷徨 妇道之道德底线

1948年,中国第二代“文人导演”费穆拍摄的《小城之春》上映,影片讲述了一个已婚女人在丈夫久病不起的情况下再次见到昔日恋人时旧情重燃的故事 。

在情感与道德间的挣扎与彷徨 妇道之道德底线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影片在那个历史年代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比起少有伯乐的赞誉,更多的是对这部影片的批评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研究的经典,其中有关《小城之春》的评价成为十七年批评该片的基准:
就是这样两个被时代抛到九霄云外,浸没于没落阶屋里,虽然还级情绪的渺小人物,作者却对之备加同情,尽情的渲染了男主人公的“触目愁肠断”的感伤和女主人公“发乎情、止于礼义”的矛盾心情 。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本来已经够灰暗苍白的了,而影片中的环境的描写,又加重了这种情绪:孤寞的小城,残破的家园,低沉的音乐,缓慢的俄节奏,除了五个人物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任何人物出场的构思,为影片制造了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 。
直至上世纪80年代,该片才被海外及香港电影人发现并誉为经典作品;2005年,被金像奖评为百年百大电影第一名 。
在情感与道德间的挣扎与彷徨 妇道之道德底线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1934年到1947年的几部经典影片来看,大部分都是讲述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各阶级抗日战士、战争对家庭的影响等等,反映的都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关于社会的欲望、需求、恐惧和抱负 。而费穆导演将镜头聚焦在全国性内战时代的一座小城,几个人物之间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以及微妙的情感关系,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婚外情、四角恋 。
在电影院,我们更喜欢观看漫威的超级英雄系列电影、《速度与激情》、《哈利波特》等商业性电影,艺术性电影往往叫好不叫座,隐喻太深而让观者一时难以理解 。《小城之春》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简单没有刺激肾上腺素的高潮,人物极少,节奏缓慢沉闷,追求意境的营造与艺术性,艺术有余而娱乐不足,忽视了电影的通俗性,从而不能满足大众消费娱乐的需求 。
在情感与道德间的挣扎与彷徨 妇道之道德底线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独特的内心独白;意在言外,情在留白的诗化表达 。以“我”的口吻来叙述,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增加观者的代入感,但话语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经历或耳闻目见的范围之内 。而周玉纹的独白用时而主观时而旁观的全知视角,将对过去的记叙、当下的描述、未来的预叙含混,观众得以多层次窥见她心绪的起伏 。而第一人称的叙述中夹带的第三人称指代对象的更迭(志忱到来之前,“他”指的是礼言),更把她从对丈夫恪守妇道到与情人旧情复燃的过程袒露无疑 。
①独特的内心独白
“住在一个小城里边,每天过着没有变化的日子,早上买完了菜,总喜欢到城墙上走一趟,这在我已经成了习惯,人在城头上走着,就好像离开了这个世界,眼睛里不看见什么,心里也不想着什么,要不是手里拿着菜篮子跟我先生生病吃的药,也许就整天不回家 。”
在情感与道德间的挣扎与彷徨 妇道之道德底线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部影片以女主周玉纹的大篇幅内心独白开始,如此长篇幅的画外音在同期影片中是非常少见的 。慢条斯理的女声缓缓道出了故事背景,一个战后破败的家,丈夫戴礼言重病缠身、整日想念往日的家族荣光、丧失了面对现实的勇气 。妹妹戴秀活泼开朗、对未来充满美好期许,而女主的内心就像眼前破败的城墙、枯萎的野草一样荒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