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感和对他人的觉知 同感是什么意思( 四 )


问:教授好 , 我想问的是:在人类的同感与动物的同感之间是否存在任何至关重要的不同之处?因为有时我们会对动物产生同感甚至同情 , 但很多情况下我们会误解动物的真正处境 , 可是 , 同样的错误在人与人之间的同感中就较少发生 , 所以我们应当如何对这二者进行区辨?
莫兰:我对刚才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与这个问题有着一定联系 , 因为胡塞尔的确认为同感不仅与人类有关 , 而且和我们与动物甚至非生命物体的关系有关 , 比如标志 。当我们看到一个指示着某个方向的手形标志时 , 我们会理解它要传达的意思 , 这一过程便是通过同感实现的 。同理 , 涉及到动物时 , 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等人不愿谈到同感 , 这是为了避免一种拟人化的描述 , 比如对于狗摇尾巴这一动作 , 人们习惯于认为这反映出狗的高兴 , 但实际上狗在单纯兴奋甚至预备咬人时也会摇尾巴 。但人对人进行理解时则较少出现这种误差 , 因为人与人之间有着共同的视域 , 从而我们在诠释对一个对象的直接把握时 , 我们有必要把生活世界也纳入进来 。面对人的时候我们需要较少的生活世界的知识 , 而在诠释动物行为时我们就必须具备更多的这样一些知识 , 毕竟动物也存在着一些欺骗行为 , 这就涉及到等级更高的能动性 。因此同感不是一种简单的感知 , 而是涉及到很多复杂的条件 , 我不能把自己的认知强加在对象身上 , 而是要理解与对象行为有关的错综复杂的脉络 。
问:莫兰教授好 , 非常感谢您带来的精彩演讲 。我有一个问题要向您提出 , 那就是胡塞尔的相关思想中似乎涉及到这样一种循环:一方面胡塞尔强调不能先说有我有他人而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同感 , 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同感是我和他人是共同构造的结果 , 那么这一“共同”就预设了我和他人 , 所以胡塞尔在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思考中有时候依赖同感的概念 , 有时候又像是把它抛弃了 。而海德格尔在一问题上就阐述得非常明确:即同感必须奠基在“在世界之中” , 必须进行生存论分析 。这是我的问题 。
莫兰:谢谢您提出的这一有难度的问题 , 这一问题指向胡塞尔思想疑难的核心 , 这也和胡塞尔的超越论自我(transcendental ego)概念有关 。列维纳斯早在胡塞尔在第五沉思中作出解释之前就对胡塞尔提出了相同的批评 , 即如果我只能把他人理解为另一个我 , 以自我替换他人 , 我们将面临一种迷失他性之真理的危险 , 这是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及其早期作品对胡塞尔批评的基础 。胡塞尔本人也不满意他自己在《笛卡尔式的沉思》中给出的解释 , 这也是为什么他并没有发表德语原本 , 而只是让列维纳斯译出了法语版本 。此处的确涉及到一种循环 , 即我对他人的理解仅从我自身出发 。对此的一种可行解决是指出我和他人同时作为超越论自我的参与者 , 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是 , 超越论自我是否只是使主体性成为可能的一种先在的结构?又或者它是一种具体的东西 , 即是否每个人都有一个超越论自我?胡塞尔在这一问题上的确给人一种时而这样说 , 时而又那样说的印象 , 这也涉及到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批评 。海德格尔认为同感是一种过于主观主义的表达 , 而对一种共享之共在的真正表达只能建立在我们事先有这样一种存在的基础上 。实际上海德格尔和胡塞尔都有道理 。胡塞尔在《笛卡尔式的沉思》和《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中的论述的确有出入 , 但它们不无联系 , 在前者中胡塞尔的论述凸显出一种笛卡尔风格 , 即剥去一切非我的东西 , 胡塞尔把这一只有我的世界称为“本己性领域”(sphere of ownness) , 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对自身经验的当下觉知之中 , 胡塞尔认为我已经有了对他人的经验 , 已经有了一个朝向他人的超越性 , 这涉及到与超越论交互主体性有关的一种可行的阐释 。当我们朝向自我(ego)的实质 , 我们会看到自我有很多形式 , 然后意识到这些形式是超越论自我的复数的表现 。在其他一些文本中 , 例如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 , 胡塞尔就是沿着另一条思路进行论述的 。他指出 , 存在一种自我间进行交流的交互主体世界 , 例如语言 , 语言就是一种交互主体构造而成的系统 , 每个人都能够进入但并非是排外式的 。这样一种论断很像海德格尔式的交互主体性 , 即涉及到一种共享的空间且同时葆有个体性自我 。因此 , 对于您提出的这个很好的问题我并不认为存在一个最终的解答 , 在以上两种意义上都能够找到对应的文本 , 这是一个涉及到从何开始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