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学中的布局心法 善于布局谋略的人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刘备以皇叔之尊,为请一个山野村夫,不辞辛劳,前后三次亲自登门拜访,终于打动诸葛亮,拜为军师,征战天下,创建蜀国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赞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这其中,就涉及到几个问题,令人大惑不解: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何深藏不露?刘备三次拜访才得以接见,从秋末到早春,何以拖延数月?诸葛亮为何不投曹操、孙权,而选择了势单力薄的刘备?最后出山之时,又为何交代其弟弟,照顾好田园,以待功成归隐?
要回答这些疑问,就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谋略问题 。

谋略学中的布局心法 善于布局谋略的人


谋略,根据出谋者和用谋者的不同,分为自谋和他谋 。自己出谋自己用,是自谋 。自己出谋,让别人用,就是他谋 。无论自谋、他谋,都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布局 。
想写好一篇文章,需要谋篇布局、搭设框架、理顺逻辑 。想下好一局棋,同样需要谋划思路、总览全局 。现代商业活动中,战略定位、战术打法、资源整合等概念亦层出不穷 。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让我们一起看看古人是如何布局的吧 。
谋略论的精髓,正在于布局 。布局的整体框架是:局前分析、对局或作局、入局、结局 。
布局的成功与否,在于是否有精准的局前分析,主要包括两个环节:阴阳分析与生克分析 。
阴阳生克、相加相减,无论成败,都会对原来的事物格局产生影响 。总之,阴阳、生克、加减、成败,构成一个循环的框架,一个闭环模式 。
阴阳生克是考察与分析,加减是制定行动方案,成败是方案实施的结构,回到阴阳,是对结果作出评估,消除谋略结果对可能带来的阴阳失调的负面影响 。
这个模式的起点就是分析阴阳,是构思谋略的第一步,分析阴阳也就是察势:人势、地势、时势、事势、名势 。
同样的事,不同的人说,效果不同 。同样的人,说不同的事,效果也不一样 。事势大,效果大 。
时机把握也极为重要 。正所谓"蛟龙未遇,潜水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 。"近年来小米雷军一句:"风口上的飞猪",也可见时机的重要性 。
地势在军事、商务上都非常重要 。山谷里的树,还不如山顶上的小草出风头,就是地势使然 。有些事,在甲地办不成,在乙地就容易办;另有一些事,在乙地是大事,在甲地就成了小事 。
至于名势,孔子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谋略学中的布局心法 善于布局谋略的人


回到开头那一段三顾茅庐的疑问 。诸葛亮之所以深藏不露,迟迟不肯出山,是因为他绝不只想当一个职业谋士,而要做管仲那样的丞相 。这是他自谋的一部分 。让刘备三顾而见,在于考察对方的诚意和对自己的需求程度 。若是刘备抱着一种见不着就算了的态度,那就表明自己在他心目中没有地位,对自己的需求很低 。在心中没有地位,那就在政治和军事上没有地位 。对自己需求程度低,就随时有可能抛弃自己 。
而作为他谋的"隆中对",诸葛亮提出的建国大纲可用八个字概括:"建基西川,联吴抗曹 。"这个八个字,绝非心血来潮,满口胡说 。而是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大势、力量对比、阴阳生克关系的深刻洞察 。
他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 。曹操占天时(挟天子以令不臣),孙权占有地利(长江天险),刘备占有人和 。这是三国鼎立的基本依据,没有这个根据,就没有刘备的前途 。天、地、人三道,各得一道则三国分立,三道兼得才有可能一统天下 。三家之中,谁可首先具备这三道?在诸葛亮看来,是刘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