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代科举考试对官二代的限制 多大的官算官二代

如今公务员在录用、晋升上大多运用了考试这一方式 , 而关于官员子弟“萝卜招考”、“内定应试”的新闻不绝于耳 , 甚至引起人们对于“官二代”的疑虑 。在这种情况下 , 更应该重视增强考试的公开、公正、透明 , 避免原本为促进阶层流动的这一制度设计演变为所谓“拼爹”游戏 , 让那些出身寒门者拥有平等地站在考试这一起跑线上竞争的权利 。那么 , 古代科举考试在录用选拔上对“官二代”又是如何限制 , 而力求公开、公正、透明的?

看看古代科举考试对官二代的限制 多大的官算官二代


明万历八年(1580) ,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第三子张懋修考中状元 , 同时考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大儿子张敬修 。消息传来 , 舆论哗然 , 众议嚣嚣 。原来 , 就在3年前 , 张居正的二儿子张嗣修已考中了榜眼 。张居正有六子 , 有人为此作诗讽刺:“状元榜眼俱姓张 , 未必文星照楚邦 。若是相公坚不去 , 六郎还做探花郎!”难怪时人非议 , 因为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
看看古代科举考试对官二代的限制 多大的官算官二代


当时内阁首辅翟銮的两个儿子同登进士 , 时人讥之“一鸾(借指翟銮)当道 , 双凤齐鸣” , 翟銮也因此被弹劾“有弊” 。嘉靖皇帝震怒之下 , 将翟銮父子罢黜为民 。而同样 , 嘉靖的做法亦非没有先例 。早在北宋雍熙二年(985) , 宰相李昉之子、吕蒙正之弟本已取得殿试资格 , 但宋太宗却提出 , “斯并势家 , 与孤寒竞进 , 纵以艺升 , 人亦谓朕有私也” 。竟不许二人参加殿试 。
从隋唐创设科举制度 , 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 , 在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 , 关于官员子弟的应试问题一直是社会舆论争论的焦点 。应当说 , 官员子弟由于环境的熏染 , 对于政治难免会有比一般人更强的敏锐性和适应性 , 由于这个原因 , 如果他们在科举考试乃至仕途发展上有较好表现 , 应当也属情有可原 。
看看古代科举考试对官二代的限制 多大的官算官二代


但另一方面 , 更多的情况却是 , 相当一部分官员子弟并非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 , 而是倚仗父辈的权势实现金榜题名乃至平步青云 , 这实际上也是对寒门子弟在政治权利上的另一种剥夺 。也因此 , 不少人有意识地将抑制官员子弟应试作为奖掖寒士、体现公平的一种手段 。如唐代王起主持考试时 , 明确提出“科第之选 , 宜与寒士 , 凡为子弟 , 议不可进” ,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势门子弟交相酬酢 , 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状况 。到了宋代 , 更专门创立了“牒试”制度 , 规定官员子弟、亲戚、门客须专送别处考试 。康熙时亦曾要求大臣子弟参加考试需单独编字号 , 规定取中名额 , 以实现“大臣子弟既得选中 , 又不致妨孤寒之路” 。
尽管如此 , 纵观科举史 , 官员徇私、子弟舞弊的现象从未断绝 。甚至前面所说的宋代“牒试”制度 , 原为约束官员子弟应试 , 但在实际中却演变为对官员子弟的特殊照顾 。这也告诉我们 , 权力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钻空子、搞腐败 。而这也正是官员子弟受到人们质疑的客观基础 。
看看古代科举考试对官二代的限制 多大的官算官二代


其实 , 张居正也并非不清楚他的三个儿子中试所引起的社会非议 , 对此他辩解说 , “国家既然独重进士一科 , 则大臣子弟纵使有卓荦奇伟之才 , 若不参加科举考试 , 终不能进入宦途 , 为国家贡献才能 。因此 , 人们所说大臣子弟不应与寒士争功名 , 在前代或许可以 , 在如今就不适用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