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 家暴真的只有0次和无数次吗

11月25日,网红博主@宇芽YUYAMIKA 自述被家暴经历,痛斥前任男友家暴行为 。

?为什么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 家暴真的只有0次和无数次吗


11月26日,重庆市妇联回应:已主动联系博主,并将协同相关部门了解核实情况 。如微博内容属实,其男友行为属于典型家庭暴力,受害人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
?为什么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 家暴真的只有0次和无数次吗


早在两年前,有意思报告曾经以“男星刘洲成6次家暴孕妻”的消息写过家暴这种恶性行为 。我们最想搞清这两个问题——
为什么说“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为家暴者?
有人说“上手是会上瘾的”、“家暴的都是人渣”……用现象解释现象没有意义,我们和一位心理学大咖聊了聊 。
对聊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 杨寅
心理学认为,这两种人更容易成为家暴者 。
第一,他可能“残疾” 。
具体体现为大脑对情绪易感性强而冲动控制能力弱 。
说大白话一点:偏执、心眼小,一点就着 。
你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情商低” 。他们对生活中的愤怒、挫折更敏感,对自己情绪控制更差 。这样的人更容易使用破坏关系和生活的不健康方式来发泄情绪,这其中就包括暴力 。
?为什么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 家暴真的只有0次和无数次吗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安嘉和是典型的情绪易感性强而冲动控制能力弱者,他易怒、偏执,具有病态人格 。
一个坏消息是,一部分这样的“情商低”是天生的 。
心理学上称之为“气质类型”,从我们呱呱坠地起,我们对于情绪感知、冲动控制的能力等个体的差异已经存在了 。
很明显的,在你家楼下被抱着的,有安静乖巧的娃,也有容易敏感抓狂的孩子 。我们中国人也爱说:三岁看老 。
但当然不是说每个敏感抓狂的小孩都会成为家暴者,一直到22岁左右,我们的情绪感知与控制能力仍在变化中 。
狭义的“情商”仍然呈钟形分布,绝大多数人属于情绪感知与控制中等者,只是敏感、一点就着的人,是一颗更易引燃的暴力炸弹 。
第二,他“学会”了家暴 。
为什么会有家暴,对于施暴者来说,那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
无论是在他的原生家庭中看到过爸爸打妈妈,还是高中时曾把同学打到求饶,或者在家庭中偶然的一次动手,让聒噪的妻子闭上了嘴……这些事情“教会”了施暴者一件事:暴力,是有用的 。
简单地说,他“习得”了以暴力为方法来发泄冲动、获得权能感、操控他人……并确认这是一种利大于弊的、简单有效的办法 。
2009年,董珊珊被家暴致死案惊动全国 。北京女孩董珊珊被新婚10个月的丈夫王光宇殴打致死 。
死前,她被打到“看不见眼球,浑身青紫、肿胀,像一个孕妇 。”而在十个月前,董珊珊曾这么告诉母亲:
“最起码我受欺负的时候,他肯定会替我打倒一片 。”
?为什么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 家暴真的只有0次和无数次吗


当“上手”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脑回路,无关对象,用暴力解决问题如果一再应验,暴力就成为了施暴者的“信仰” 。
那么,为什么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我们可以从行为心理学上获得答案 。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行为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人的行为是怎么被塑造的 。比如说,你看到美味的豆花就流口水,这属于经典条件作用:豆花-口水,非常直接 。而你听到了卖豆花小贩的敲木头声就会流口水,这属于建立条件反应:敲木头声-(豆花)-口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