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 。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髓不断的特点 。俗话说,文能会人,读着《论语》,孔子的伟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怀各种谋生技能、又对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见的能人;一个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的高尚贤人(我觉得称为“圣人”还是夸大了点);一个平生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就让后人受用终生,并因之敬仰和传诵的奇人;一个自强不息,处于乱世而不放弃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的言行广阔地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创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 。所有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艺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大智慧 。
读《论语》,不外乎在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 。当然,这期间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学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独立思考一些自古以来有争议的处世交友论调,比如“中庸之道”,比如“无友不如己者” 。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当今许多为人、治学、从政的原则都出自古老的《论语》 。譬如:父母在,不远游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胜枚举 。于是乎,对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几份敬仰之情 。
“在其位,谋其政” 。身为教师,读《论语》过程中我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事实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为辉煌 。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 。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 。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 。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 。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 。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 。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前后相隔两千多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修养与品德 。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所以,我们也要牢记教育的使命,努力培养当今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 。毕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则是危险品 。
孔子主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 。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无疑需要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值得后人钦佩 。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 。
推荐阅读
- 读《再别康桥》有感 再别康桥读后感
- 命若琴弦读后感800字 命若琴弦读后感
- 曹操煮酒论英雄读后感 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1000字
-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圆明园的毁灭 读后感
- 福尔摩斯探案读后感500字 福尔摩斯探案读后感
- 西游记第48回读后感悟 西游记第48回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