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有一失的上一句,有一得必有一失什么意思

楼主好!“得失话题”是面镜子,能映照出大千世界和人间百态,深广无穷,暗藏奥妙 。你知道表面意思,应是想得到更新特的见解,下面展开话题,简析几句,供参考 。
【1,“得失”的特征】
主要有六个:(1)是一种矛盾,即内涵指辩证法 。(2)是一种规律,即内涵指人生不变的法则 。(3)是一种变化,即内涵指时空的转换 。(4)是现象,即内涵指事物的特性 。(5)是无序,即内涵指人不能主宰的力量 。(6)是认知,即内涵指人的心理感受 。
【2,“得失”的含义】
通常从17个角度解读:(1)哲理视角,即看做道义的尺度 。(2)利益视角,即看做价值的守衡 。(3)感情视角,即看做情绪的起伏 。(4)对立视角,即看做竞争的结果 。(5)命运视角,即看做吉凶的征兆 。(6)智慧视角,即看做事理的感悟 。(7)苦乐视角,即看做祸福的转化 。(8)态度视角,即看做“我与世界”的关系 。(9)因果视角,即看做宿命的必然 。(10)系统视角,即看做“一体的两极” 。(11)教育视角,即看做无言之师 。(12)生死视角,即看做存在的起始 。(13)科学视角,即看做理化等学科的研究现象 。(14)圣贤视角,即看与鬼神互动的结果 。(15)儒家视角,即公私的境界 。(16)道家视角,即“道”的天然属性 。(17)佛家视角,即人心的错觉 。
【3,“得失”的原因】
世间只有圣贤教育能揭开“得失秘密”的真相,主要结论是四个:(1)是人的宿命决定的 。认为人生历程小至一个念头,大至成为帝王,都是无量的前世善恶累积而成,有怎样的前世,就有怎样的今世 。悟到这个真理,将不会被“得失的偶然性”迷惑 。(2)是怨亲的聚会 。不论是人际关系的得失,还是名利物事的得失,本质都是“敌我关系”的顺逆变化 。利于自己的是“得”,害于自己的是“失” 。前世和今世的冤家相遇,互失;前世和今世的亲家相遇,互得 。同理,“得失”的大小也由怨亲的程度决定 。悟到这个真理,人能生平等心 。(3)是人心决定的 。人愚,“得”也是“失”;人智,“失”也是“得” 。人公,永“得”无“失”;人私,永“失”无“得” 。人贪,见得失;人义,不见得失 。悟到这个真理,人能掌控“得失” 。(4)是人欲决定的 。人能知足,常超越于“得失”;人不知足,常困厄在“得失” 。换言之,“得失”都是欲望的符号,人若无欲,“得失”何在?悟到这个真理,人能成圣 。
【4,“得失”的暗喻】
主要有四个,常被人忽视:(1)是无形大道对人的教育方法 。愚人无视而苦,智人觉醒而乐 。(2)是鬼神的忠告 。人的“得失”背后都有鬼神暗中操控,“得”未必是福,“失”未必是祸,“得失”的相互转换神秘难知 。庸人喜“得”,君子喜“失”;敬鬼神者患“得”,昧鬼神者患“失” 。(3)有时空性 。“得失”是同时的,这种铁律永不消失,只有时间上的“三世差别”和空间上的“十方差别” 。人“得”时,“失”在暗处;人“失”时,“得”在暗处,故人不必侥幸于“得”,也不必忧虑于“失” 。报应不爽,只欠时机 。(4)是一种虚幻的自作自受 。人有“我”的念头,就有“得失感”;人有“贪”的念头,就有“得失感”;人有“求”的念头,就有“得失感”;人有“私”的念头,就有“得失感” 。反之,人若“无我、无贪、无求、无私”,一念之间就跳出“得失”的牢狱和枷锁,超越得失了 。
【5,“得失”的性质】
对普通人而言,是三观问题 。“得失时”是提高智慧的机遇,是命运变化的紧要关头,是祸福降临的时刻,是自罚或自觉的玄关,是人生境界的考验 。在生死高度看“得失”,人大智;在公私高度看“得失”,人大慧;在反省高度看“得失”,人大彻;在圣教高度看“得失”,人大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