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 。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 。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 。
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 。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
1、贾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 。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刻符,有的认为是文字 。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健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
贾湖21个刻符里,已认识的11个字,分别属于反映易学里离、坤两卦之象的卦象汉字 。
2、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半坡陶符,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其中一些是数字 。
3、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 。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 。
它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 。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东夷文化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 。
4、夏代水书
【文字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个水书文字 。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字“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 。当然,这不是公认看法,因为夏代出土的文字还少 。
5、甲骨文
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边刻有一些符号,可以看成是早期(约公元前4300年)的雏形文字 。但如今看到的,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许多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并把这种文字叫作甲骨文 。
6、金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字体也不断地在演变 。从殷商到秦统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金文是铜器铭文的通称,古代的铜器多为钟鼎,所以也叫钟鼎文 。金文笔画也比甲骨文丰富多了,大小匀称,也有了行款,并有了一定的装饰性 。
7、大小篆
春秋战国时,诸侯争战,你争我夺,也造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将文字统一为小篆 。
8、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 。分“秦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
9、楷书
隶书进一步演化而成为楷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字体,它比隶书更丰富而完备 。三国时期的钟繇是在楷书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贡献的人 。到了唐朝,文化高度发展,书法也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一大批擅长写楷书的名家.像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