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 , 有利于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 , 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 使同学终生受益 。
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认真听取别人讲话的习惯
认真听取别人讲话是对讲话人的尊重 , 在听取别人讲话时眼睛要盯住对方 ,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 , 能够及时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 , 对别人的发言作内心的分析与评价 , 并时时配合以点头、微笑等表情 , 让讲话人自始至终都感觉到你在专心听他人讲话 。 有不同意见要善于和敢于与人交流 , 态度诚恳、不卑不亢 。
2、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 , 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 , 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 。 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 , 并能坚持始终 。
3、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 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 , 根据学习内容 , 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 , 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 。 这样做 , 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 , 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 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 , 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 , 使自己愉快地投稿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 。
4、各学科全面发展 , 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 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 , 不能偏科 。 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 , 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 。 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 , 可以适当降低标准 ,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 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责任制、中期目标、远期目标 , 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 。 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
5、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 , 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 。 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 , 认真研读 , 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 , 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 , 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 , 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
6、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 , 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 , 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 , 用眼神与学生交流 。 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 , 跟着老师想 , 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 。 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 , 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 。 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 , 精力集中;抓住重点 , 弄清关键;主动参与 , 思考分析;大胆发言 , 展示思维 。
7、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 , 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 , 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 , 加深理解 , 增强记忆 , 提高心里素质 , 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 。 回答问题要主动 , 起立迅速 , 声音宏亮 , 表述清楚 。
8、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 。 “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 , 形成体系 。 “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 不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 , 这样才能提高自己 。 而且 , 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 , 注意发现问题 , 研究问题 , 有所创造 , 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 , 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 , 敢于挑战权威 , 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 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 , 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