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利用太阳进行计时的方法和事例,古代时期古人是如何计时的?

1、古代时期古人是如何计时的?人类计量时间遵循的基本原理是承认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又以有规律匀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作为计量标准 。中国古代实用的计时仪器包括圭表、日晷和滴漏 。
圭表出现略早,约西周时期 , 日晷和滴漏在汉代就开始常用 。圭表和日晷都是借助太阳计时 。表是一根直立的柱子,圭是与表垂直的座 。为在陕西留下的周公测景台就是一个巨大的圭表 。日晷的计时精度可精确到刻 。
日晷,就凭太阳光影的角度长短能准确计时,并且依这个原理准备推算出夏至,就是光照时间最长,离地球最近的那天,应该说也是夹角最小的那天 。现在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轨道上地球离太阳最近的那天不就是古人说的夏至吗?这里只是通俗说法,有兴趣可以专门查看夏至 。
古人还有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叫漏壶,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 。简称“漏” , 如“铜壶滴漏”(亦称“铜壶刻漏”),。这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先民在观察岩洞水滴落到石头上是有节奏的,就反复以一容器蓄水,下设一孔,令水滴下,寻找出其规律,以漏滴三下为一秒,以漏滴每六十秒共一百八十次为一分,然后计算每六十分共一万零八百次为一时 , 每二时位滴漏二万一千六百次为一个时辰,暗喻日有十二辰之理 , 据说黄帝的臣子计时,就是根据这个道理 , 苦苦钻研了十五年,终于发明成功了滴漏器皿,这样就能非常准确非常精确的计算出了秒、酚、时、辰,并把一天分为几刻钟 。
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慢慢对于时间有了更细致的了解,也制定了更为精确的时间概念 。如用十二地支的方式来计时,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就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晚上用打更的方式来通报时间:一晚上共有五更,一更的时间长度也是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 。
都是用漏斗进行计时的,或者是点香,还有罗盘的方式也能够去进行计时,不过古代有打更人,也能够知晓时间 。
他们是用日晷或漏来计时的,这两种方式都是比较准确的,我国的古人还是有着很多智慧的 。
古代时期的人们是用太阳历来计时的 , 一天分12个时辰 ,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 。

古人利用太阳进行计时的方法和事例,古代时期古人是如何计时的?


2、古人计时方法有很多种请举两个例子?古人计时的方法很多,现在举两个例子 。
1.点香,如一炷香的时间,利用香点燃的时间来进行计时 。
2.日出日落,如日晷,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观察太阳光照射物体留下的影子移动的情况来进行计时 。
绳结,日晷,燃香
古人利用太阳进行计时的方法和事例,古代时期古人是如何计时的?


3、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什么来计时?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
用太阳来计日古人利用太阳 。还用流水香炷等计时 。对于古人来说,他们最早的时间单位可能是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有了最初的计时单位后,慢慢地需要对一天的时间进行划分 。
在古代,是通过日晷来计时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 。日晷的晷针有点像时钟上的分针、时针,而日晷的晷面则布满了时间的刻度 。在晷面上有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 。
古代计时方法
时间规划就是明确日内时间的描述方法 。明确日内时间的描述方法,是编制行事历的基石;同时编织行事历的方式,同样反作用于时间的规划 。本词条主要讨论时间规划 。计时方法是因应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 。记时方法包括日期规划和时间规划 。
日期规划,就是编制行事历明确日期 。历史上,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 。
这里说的时辰,指的是时段 。十进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早期的历法、时间才用了十进制 。阴阳五行历 , 属于十月太阳历;十时辰制 , 则是时间的十进制划分 。
古人利用太阳进行计时的方法和事例,古代时期古人是如何计时的?


4、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记时那叫做日晷观测日影测定视太阳时的天文仪器 。由晷针和晷面两部分构成,按晷面放置的方向 , 可分为赤道、地平、竖立、斜立等型式 。日晷 , 又称“日规” , 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 , 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
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又称“日规”(1 )太阳的影子 。中国古代测时仪器 。由晷针和晷盘组成 , 晷盘上有时间刻度,晷针垂直于盘面,通过晷针日影在盘面上的方向就能测定时间 。因盘面安置的方向不同,日晷可分为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立晷、斜晷 。日晷的早期历史尚不清楚,最早的可靠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但晷盘是木制的 。后世改用石质晷盘,金属晷针 。北京故宫等处保存的都是清代制造的石质赤道日晷 。赤道日晷的晷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南北极 。
相持既久,日晷渐移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 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 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 , 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 , 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 。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 。接着 , 日影在逐渐变短的同时,向北(下)方移动 。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 。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
日晷又称“日规”,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 , 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 , 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 , 呈南高北低 , 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 , 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 。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 , 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 。所以
铜制的指针叫“晷针”
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之大王国 。中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74年 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 。
赤道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 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 , 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 , 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 , 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 。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 , 以此来显示时刻 。
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所用达几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个致命弱点是阴雨天和夜里是没法使用的 , 直至1270年在意大利和德国才出现早期的机械钟,而中国则在1601年明代万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国的自鸣钟,清代时虽有很多进口和自制的钟表 , 但都为王宫贵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还是看天晓时 。所以彻底抛却日晷,看钟表知辰光还是近现代的事 。
常见的日晷使用日影测时的日晷,无论是何种形式都有一根指时针(Gnomon) , 这根指时针与地平面的夹角必需与当地的地理纬度相同,并且正确的指向北极点,也就是都有一根与地球自转轴平行的指针 。观察这根指针在指定区域内的投影,就能确定时间 。日晷依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常见的日晷可分成下列几种不同的形式:
 ?。?)水平式日晷水平式日晷(The Horizontal SundialE)是最常用的日晷,采用水平式的刻度盘,日晷轴的倾斜度 , 依使用地的纬度设定,刻度需要利用三角函数计算才能确定 。适合低纬度的使用 。
 ?。?)赤道式日晷赤道式日晷(The ERquatorial Sundial)是依照使用地的纬度,将轴(指时针)朝向北极固定 , 观察轴投影在垂直于轴的圆盘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的装置 。盘上的刻度是等分的,夏季和冬季轴投影在圆盘上的影子会分在圆盘的北面和南面,适合中低纬度的使用 。若将圆盘改为圆环则称为赤道式罗盘日晷 。
 ?。?)极地晷极地晷(TheRE polar Dial)供指时针投影的平面与指时针平行 , 即与地平面的夹角与地理纬度相同,并朝向正北 。时间的刻画可以用简单的几何图来处理,投影的时间线是平行的线条 。适合各种不同的纬度使用 。
 ?。?)南向垂直日晷南向垂直日晷(Vertical Direct South Dial)刻度盘面朝向正南且垂直地面的日晷 。这一种日晷较适合在中纬度(30~70)使用 。
 ?。?)东或西向垂直式东或西向垂直式Vertical Direct East or West)刻度盘面朝向正东或正西且垂直地面的日晷 。这一种日晷只能在上半日(东向)或下半日(西向)使用,但全球各纬度都适用 。
 ?。?)侧向垂直式侧向垂直式(Vertical Declining)刻度盘面采用垂直方向的日晷 。这一种日晷需要依照建筑物的墙面方向换算刻度,不容易制作 。依季节及时间的不同 , 有时不会产生影子 。南向与东西垂直日晷都可视为此形的特例 。
 ?。?)投影日晷投影日晷(Analemmatic Sundial)不设置指时针,仅在地平面依地理纬度的不同绘制不同扁率的椭圆,在其上刻划时间线,并将长轴指向正东西方向,南北向的短轴上则需刻上日期,指示立竿测量时刻的正确位置 。
 ?。?)平日晷平日晷晷面水平放置而晷针指向北极,晷面和晷针之间的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 。
角度等计算日晷的制作除了指时针必需正确的安装之外,时间线的刻划也不能忽视 。各形日晷时间线的刻划与日晷的地理位置 , 指时针的高度等,都有关系 。假设地理纬度为φ,指时针的高度为H , 要刻划的时间与正午的差值为T;时间线与指时针的夹角为A,距离为D , 则各形日晷的计算式如下:
 ?。?) 水平式日晷:TAN(A)=TAN(T)*SIN(φ)
 ?。?) 赤道式日晷:等分圆盘,每小时相当与十五度,正午线垂直朝下 。
 ?。?) 极地晷:D=H*TAN(15*T)
 ?。?) 南向垂直日晷:TAN(A)=TAN(T)*COS(φ)
 ?。?) 东或西向垂直式:D=H*TAN((6-T)*15)
 ?。?) 侧向垂直式:TAN(A)=SIN(O)*TAN(R+15*T)
指时针与墙面垂线的夹角TAN(W)=SIN(θ)*COT(φ)
指时针高出于墙面的夹角SIN(O)=COS(θ)*COS(φ)
指时针与正午线的时间线差COT(R)=COT(θ)*SIN(φ)
6点与12点时间线的夹角COT(S)=SIN(θ)*TAN(φ)
θ:日晷墙面的斜角
 ?。?)投影日晷:D= SIN(T*15),V= sin(φ)*COT(φ)
椭圆长轴与短轴的比:sin(φ)
竖竿(人立足)的位置:Z=TAN(del)*COS(φ)
del:太阳的赤纬,V:时间点在短轴方向上的值
D:时间点在长轴方向上的值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 。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中国古代测时仪器 。由晷针和晷盘组成 , 晷盘上有时间刻度,晷针垂直于盘面,通过晷针日影在盘面上的方向就能测定时间 。因盘面安置的方向不同 , 日晷可分为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立晷、斜晷 。日晷的早期历史尚不清楚,最早的可靠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但晷盘是木制的 。后世改用石质晷盘 , 金属晷针 。北京故宫等处保存的都是清代制造的石质赤道日晷 。赤道日晷的晷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南北极 。相持既久,日晷渐移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2) [sundial]∶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又称“日规” , 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 。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 , 以此来显示时刻 。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 , 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 , 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 。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
日晷又称“日规”,是古代人利用日影来定时刻的计时器 。日晷的种类很多,根据晷面所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地平式、赤道式、子午式、卯酉式等多种,功能也不尽相同 。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 。中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74年 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 。
赤道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 , 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 , 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 。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 , 以此来显示时刻 。
皇宫里的日晷
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所用达几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个致命弱点是阴雨天和夜里是没法使用的 , 直至1270年在意大利和德国才出现早期的机械钟,而中国则在1601年明代万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国的自鸣钟,清代时虽有很多进口和自制的钟表,但都为王宫贵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还是看天晓时 。所以彻底抛却日晷,看钟表知辰光还是近现代的事 。
可携带的摺叠式日晷一种便於携带的日晷称为摺叠式日晷,他有以绞链结合在一起的两个小晷面,通常会折叠起来放在平整的小盒子内,以方便放在口袋中 。晷针则是在两晷面之间的带子,当带子被扯紧拉直时 , 两个晷面会互相垂直,一个面形成垂直式日晷,另一个面则是水平式的日晷 。最考究的晷面材料是以白色的象牙制作,图饰上来自中国的暗色真漆,晷针则是黑色的丝绸、亚麻或大麻纤维 。
如果在晷针上正确的位置打个结作为节点 , 摺叠式日晷也能当作日历来使用,至少可以显示农作的适当时机 。
让两个晷面以不同的角度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投影) , 摺叠式日晷便可以自行调整 。当两晷面显示出相同的时间,而且绞链是水平的,摺叠式日晷指示的是当地的视太阳时 。另外 , 当绞链朝向北方(在北半球时),摺叠式日晷被旋转了一个角度,晷针才能与地球的自转轴平行 , 则当正午、日出与日落时,摺叠式日晷的时间不会受到纬度改变的影响,但是在早上9点和下午3点 , 纬度每偏差1度,在两个晷面上的时间便会相差4分钟(肇因於日晷在错误的纬度上) 。
这表示摺叠式日晷可以像指南针一样来使用,甚至可以测量纬度 。也些摺叠式日晷附有小的铅锤和分度器来读取正确的纬度;也有些附有指南针,可以测量地理上的特徵 。在古代,大型的(1公尺以上的)摺叠式日晷曾经被用於航海上 。
18世纪早期的携带式日晷
这一种形式的日晷以黄铜制造 , 直径约8公分,当携带外出时有黄铜的盖子保护(图中未显示) 。有些特点使他能保持足够的精确度,如附有指南针可以正确的定出北方 , 时间的刻度为5分钟 。这个日晷是1742年由在都柏林的一位数学仪器制造商Gabriel Stokes制造的 。
等高仪日晷(Elevation sundial)
等高仪可以显示正确的日期,是使用在导航与天文学上的日晷 。
等高仪日晷
在设计上是一个平坦的小圆环,有一个小把手 , 或是像表链上的饰物,还是小装饰 。。当以把手将环悬吊起来时,小孔会在环的内侧投下阴影 , 经由环内的标示可以显示时间 , 但使用者自己必须知道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 。通常这个小孔被设置在一片可以滑动和锁住,用来调整日期的金属片上 。
在现代,美国的特种部队仍然喜欢在他们的刀片上刻上一个简易的日晷 , 以便在手表失效时仍能知道时间 。分 。。我要分 。。。自己可以百度下日晷
古人是用日晷及华表等即时工具来计时的
日晷呀 一楼快把百度都复制下来了
古人利用太阳进行计时的方法和事例,古代时期古人是如何计时的?


5、古代人怎么根据太阳的算时间?日晷,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又称“日规”,是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
赤道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 , 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 , 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 , 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 。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缉唬光舅叱矫癸蝎含莽,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
【古人利用太阳进行计时的方法和事例,古代时期古人是如何计时的?】你好!
是按照太阳照在地上的影子来看,测时的东西叫日晷,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缉唬光舅叱矫癸蝎含莽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 谢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