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屏”的辛酸史:中国显示器工业前景几何?


“中国屏”的辛酸史:中国显示器工业前景几何?



5月17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维信诺第六代全柔AMOLED屏电子书,在河北固安投产 。 新华社采访人员 王 晓摄
图为一九九一年,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摩梭族群众在看传统的显像管电视 。 (资料照片)
图为七月三十日,宁蒗永宁乡落水村摩梭群众戈瓦平措(左一)一家在观看液晶电视 。 新华社采访人员 胡 超摄
屏幕是我们每天观看时间最久的事物之一,可多年来,中国电子工业一直笼罩在“缺芯少屏”的焦虑中 。 从改革开放初期实现彩电显像管国产化的辉煌,到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液晶显示面板领域的重新崛起,一部“中国屏”的辛酸史,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追求自主技术创新的奋斗史 。
【“中国屏”的辛酸史:中国显示器工业前景几何?】技术替代风暴来袭
中国彩管工业一朝崩溃
2004年,9月的陕西咸阳已有了一丝冷意 。 这是马金泉执掌彩虹集团的第4年 。 尽管年逾花甲,但这位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CRT(阴极射线显像管)彩管企业的掌门人,并未就此庸庸碌碌等待退休,而是在这一年,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投资6亿多元引进日本日立的超大屏幕显像管生产线(K线) 。
在那个年代,6亿是笔不小的投入 。 要知道,彩虹集团2003年全年的净利润才6.8亿元 。 但马金泉依旧对这笔豪购有信心,因为他相信中国人对彩电的需求还远远没有枯竭 。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彩电几乎成了中国人美好生活的代名词 。 尽管市面上新近出现了LCD(液晶平板显示器)技术,但市场份额少得可怜 。 有彩电就得有彩管,这是历史与当下共同告诉马金泉的道理,“CRT至少还能辉煌十年” 。
然而,兴奋与麻痹中的彩虹万万没想到,一场平板显示器替代CRT显像管的技术替代风暴已然来袭 。
残酷的现实甚至等不及2004年的日历全部翻完,进入12月,国内所有彩电企业都打出了平板彩电的旗号,CRT彩电销量大跌,全国彩管业库存量同比上升367% 。 仅仅3个月后,彩虹集团的职工就发现,自己花大价钱买回的生产线已成了被淘汰设备 。 一位彩虹员工回忆到,当初去日本拆K线的时候,日本员工还流着眼泪说彩虹捡了大便宜,“其实人家流的是‘鳄鱼的眼泪’” 。 2005年,彩虹集团净亏损5.5亿元 。 而那个始终未建成投产,却耗尽企业所有元气的K线,也成了彩虹内部员工口中的“坑线” 。
彩虹的故事并非个例 。 一位业内资深管理者回顾到:“当国外很多厂商已经确信一定有新东西替代,不能再做CRT时,中国却还在往上冲 。 ”在这场风暴来临的前夜,中国彩管工业的决策者们几乎全部下错了赌注 。
2003年底,国内最大的玻壳生产厂河南安彩集团斥资近5000万美元,购买了美国康宁公司9条玻壳线,生产线未组装完成企业便已巨亏;2004年,TCL全盘收购欧洲汤姆逊的CRT彩电业务,导致数年的亏损……
于是,伴随液晶平板高歌猛进的,是国内彩管企业的迅速凋零 。 2007-2012年间,一度赫赫有名的中国“八大彩管厂”相继破产,中国CRT产业在历经数十年辉煌后,彻底成为历史 。 更致命的是,液晶平板显示器对CRT的替代,使中国彩电工业再次陷入到对国外供应商的高度依赖之中 。
国外液晶平板制造企业为了防止中国企业的竞争,甚至都不来中国建合资工厂,中国彩电企业所需的平板电视屏必须完全进口 。 中国花费20年时间使彩电工业价值链的95%在本土生成,如今20年积累的优势一朝尽失,中国电视近八成的销售利润又再度被国外厂商攫取 。 2007年4月,时任信产部副部长娄勤俭痛心疾首地说,“目前国产品牌平板电视的情况令人担忧,不亚于中国彩电业产业化之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