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所说的个体自我包括哪两个部分,心理学上的现实自我、镜中自我、理想自我各自是什么意思啊?

1、心理学上的现实自我、镜中自我、理想自我各自是什么意思啊?人格完善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
什么是人格完善?简单说来,人格完善就是指一个人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实现的结果 。
在心理学上,人格(personality)泛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人格”,如说某某人人格高尚,某某人人格卑劣或某某人缺乏人格 , 这是从伦理道德的观点出发,使用“人格”一词对人行为的评价,与心理学所说的“人格”含义是不一样的,用心理学家的话说,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因此 , 没有人会没有“人格”的 。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C. Rogers)提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ideal self)与理想自我(actual self) 。其中前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觉,而后者则是个人对“应当是”或“必须是”等的理想状态 。而只有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达到结合的时候 , 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见图-1) 。
罗杰斯主张 , 人格的成长在于充分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和谐,而两者之间的冲突会导致人的心理失常和不协调 。罗杰斯还主张,心理咨询的本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肯定和鼓励来询者,不断强化其自我状态的协调,帮助来询者充分实现自我的完善 。由此,人格完善就需要个人对自我的成长有明确的目标,并规划自己的最佳性格组合 。
比如说 , 平时,有的人太自卑,太敏感,不喜欢这一点,非常想变得自信、随和起来 。这当中他的现实自我就是自卑,理想自我就是自信 。那么,他唯有不断地与自己做斗争,才能终有一天达到自我的人格完善――做一个不自卑、不敏感,从容自信的人 。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 。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曾提出一个“镜中之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的理论 , “镜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的 。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可以反观自身,形成自我的观念 。在想象别人对自己是好感还是厌恶,认为自己是骄傲还是谦卑时,他必然会做出改进,以期达到与对方的协调 。“镜中之我”标志着一个人能够把自己视为一个对象,站到别人的角度看自己 。自我判断、评价与别人的评价越接近,说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 。
所以,在生活中,别人怎么看你,怎么议论你,都在照射着你人格的优缺点 。对此 , 你只有不断上心,方可完善自己 。这与小孩子不一样,小孩子一天到晚,父母都在敦促他们改正缺点,形成某种规范行为 。而成人的人格完善 , 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 , 自己跟自己斗 。
1、现实自我,又称“自我“,是精神分析派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 。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中有三个组成部分,而”自我“居于中间调停的位置,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以一切对个体最有利、最安全为宜,故称”现实自我“;
2、镜中我,是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 , 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 , 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他人的认识、他人的评价和情感等等;
3、理想自我,又称”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第三个部分,其从现实自我中分离出来,是代表着人格结构中追求理想、追求道德上完美的部分 。由于其与追求快乐原则的”本我“相对,所以常常发生冲突,而自我就负责协调两者,以维持心理平衡 。
举个例子,一个像李小璐的女孩子 , 被身边的人说像周迅,她听了很不高兴 , 因为她分明觉得自己更像杨晓芸…
现实自我顾名思义了 , 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当然不局限于样貌,性格等等皆使然;
镜中自我的“镜中”是一种比喻,实际上意味的是由接收到的外界给予的反馈而具体化的一个形象,也就是“别人眼中的、别人形容出的自己”;
理想自我则是一种意愿,里面融合的是,社会价值观中正向的内容与主体个人选择交叉产生的对自己的一种期望,期望能成为的那个样子 。
简单来讲 , 你可以理解为弗洛伊德传统体系的三重人格,即本我 自我 超我 。三者分别寄寓着人的原始动物属性(吃喝拉撒睡及性)现实社会属性(生活中的自己)以及理性化人格(道德与精神的力量),是心理学人格分析的基本概念 。
现实自我:社会个体存在;客观存在
镜中自我:内心个体;意识决定
理想自我:道、佛、真如等;强调天人合一,和谐自然,认识并提升镜中的那个我达到理想自我 。

心理学所说的个体自我包括哪两个部分,心理学上的现实自我、镜中自我、理想自我各自是什么意思啊?


2、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自我意识的结构是指自我意识包含哪些成分,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或心理结构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3]
从形式上分类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3]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 。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 。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提 。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就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来看,主要包括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认知,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自我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 。如我是一个相貌平平的人,我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我是一个心理素质很好的人,我是一个幽默的人等等 。[3]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它包括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层次,其中 , 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 。[3]
(3)自我调控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包括自我理想、自我监督、自我塑造、自我克制、自我教育等层次 。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自我教育则是自我调节的最高级形式,这是因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 。自我控制是个体意志品质的集中体现,我们常说的自制力,就是自我控制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制力的优劣决定着学习、工作、生活的成败 。自制力强的人,在控制方面就会表现出自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信、自律,在任何阶段都有明确的追求目标 , 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情绪 , 行为主动而有节制,有责任感 , 遇事沉着冷静 , 果断而坚毅,决不半途而废 。自制力差的人 , 往往目标不清,易受暗示,缺乏主见,优柔寡断,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都缺乏控制能力,凡事都难以坚持到底 。[3]
总之,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 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自我认识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 , 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以及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识,决定了自我控制的行动力度;自我控制则是完善自我的实际途径,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都有着调节作用 。三个方面整合一致,便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 。[3]
从内容上分类
从内容上看 , 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三类 。[3]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外貌、身材等方面的意识等 。如果一个人对生理自我不能接纳,觉得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等 , 就会讨厌自己 , 表现出自卑和缺乏信心 。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形态 。[3]
(2)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 。[3]
(3)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的意识 , 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也是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善于交流或沟通,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没有知心朋友等,就会感到很孤独、很寂寞 。[3]
从自我观念上分类
从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 。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我的看法,即对现实中我的认识 。投射自我是指个体想象中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 。投射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往往有差距 。差距越大,个体便越会感到自己不为别人所了解 。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即对想象中的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的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也不一定是一致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 , 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 。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 。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 。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 , 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 。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 。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 。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 。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 。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 。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 。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 。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 。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 。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
什么是自我意识 , 自我意识的结构有哪些
最佳答案
自我意识有时候也简单的称之为为自我认知,它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 。自我意识是个人内省的能力,如果“意识”是关于注意世界的东西 , 那么“自我意识”就是关注自己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如何有意识地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性格、感受、动机和欲望 。
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 。

扩展资料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 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
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 。从认识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统称为“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是自己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 。从情绪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责任感、义务感和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
自我调节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等的控制(自我控制) 。从意志形式看,它表现为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律等,统称为“自我控制”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也称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它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它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 。
中文名
自我意识
外文名
Self-Consciousness
学科
心理学
特点
目的性和能动性等
本质
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作用
调节、监控和矫正人格的形成、发展
心理学所说的个体自我包括哪两个部分,心理学上的现实自我、镜中自我、理想自我各自是什么意思啊?


3、心理学上“我”“自己”有很多表达 。本我、自我、超我,主我、客我…1.“本我、自我、超我”源于弗洛伊德理论 。
弗洛伊德认为 ,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来自人的本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追求各种个人欲望的满足和追求个人利益实现的特征;本我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只知快乐,活动盲目 。
“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 , 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 。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 。
“超我”来自社会文化,是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已经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的种种文化信念,其中以道德、信仰为主要内容,超我是人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原则 。这些社会文化与道德信念对个体的要求,往往以牺牲个人服从整体为主,甚至要求个体行为完全道德化,因而与本我相对立 。
2.“主我与客我”源于米德的思想 。
用通俗的话讲,“主我”就是真实的那个自己,客我是指自己评价中或者别人评价中的那个自己 。
米德对“主我”与“客我”的概念做出了如下的解释:“‘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客我’则是一个人自己采取得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
3.“镜中我”是美国社会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库利提出并用来说明自我观念形成过程的基本概念 。
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 , 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即是“镜中我” 。
扩展资料:
超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个体接受与选择对象的过程中 , 个体的自我的壮大是其基本特征 。个体在其初期与对象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个体小而对象大、个体弱而对象强、个体有限而对象无限等等,由此形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不对称性和矛盾性 。
但是后来,随着个体的对象关系在个体自我中的积累 , 个体开始壮大起来,个体与对象的关系逐渐地趋向对等、平和、融通与同一 。个体在对象关系中的这种地位的变化,是对象关系的本质使然 。
自我是一个矛盾体 。自我寄宿在个体之内之后,他便处在矛盾的夹击之中 。他既受到来自他的渊源――他的一切对象――对他的作用,他是这些对象的代言人;他又受到来自他的载体――他的命运共同体――对他的作用,他是他的载体――个体――的代言人 。
自我的这一矛盾,使得他不断地调和二者,不断地生成“新我” 。由于对象是源源不断的,“我”就是生生不息的,自我总是在新的内容的充实之下不断地改变自己 。
显然,个体的对象关系越广泛,个体的自我所包含的外延就越广泛 。如果接受是无止境的,那么自我的外延就是无边界的 。
迄今为止,群是个体的高级对象 。作为个体处在高级阶段的对象关系,个体所在的群是个体的现实关系 。
群内的每一个个体相互间的交往通过他们各自的自我而展开 , 个体的自我在交往中相互接受对方从而壮大了他自身 。
如此以来,交往的结果形成个体之间的普遍自我 , 正是这种普遍的自我支持了群的延续和发展 。在随后的个体与群的关系中,个体进入群的最低的门槛就是个体的自我达到了群的普遍的“我”,低于群所要求的自我不为群所接纳 。
因而 , 个体的自我――被群所认可的自我――成为个体与群对话的平台,个体的自我上升为与群相统一的普遍的自我 。
在与群这一对象的接受与选择中,个体的自我仍然继续发展并壮大 。当他的接受程度大到比群的普遍的对象关系更广泛的对象世界时,个体的自我超越了当前的群的普遍自我,他上升为超我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弗洛伊德
百度百科-本我
百度百科-主我与客我
百度百科-镜中我
心理学所说的个体自我包括哪两个部分,心理学上的现实自我、镜中自我、理想自我各自是什么意思啊?


4、心理自我的名词解释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
自我意识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的热门的话题 , 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 。在古代,哲学家们还不能把人的“自我”与意识活动区分开来,如柏拉图认为“灵魂”既控制人的形体活动,是人的意识,又控制着灵魂自身,是人的“自我” 。真正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概念研究是从詹姆斯开始的,他把“自我”从意识活动中区分开来,将“自我”概念引入了心理学 。
扩展资料:
自我表现的动力学,以及在自然主义的和实验的情境中的印象控制;特定的同一性的发展及其结果,包括性、种族群体、行为异常和年龄特征等 。
历史和社会结构对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包括战争、经济萧条、文化变迁和组织的复杂性等;自我概念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自我
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 。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 。
自我体验的具体表现:
1、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在关于自己价值的判断、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态度与情感,即自尊、自卑等自我情绪体验 。
2、成功体验与失败体验
成功体验(successexperience)与失败体验(experienceoffailure)一般与工作是否取得成功有关,但它们还取决于自己的期望水平,这就是说 , 客观的我所取得的成绩虽然已达到了社会的水准之上,但能否产生成功体验,还要看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要求,即期望水平 。
3、自豪感与羞愧感
一般来说,自豪感的体验是在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理想自我形象相符合时产生的 。羞愧感的体验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未能达到自己的理想形象的要求而产生的 。
4、内疚
内疚与羞愧不同,羞愧是感到自己比不上他人,偏重于个体的智慧,认为自己努力不够,对社会贡献少于他人;而内疚是由于自己的行为违反社会道德准则,侵犯了他人利益而受到良心上的责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感到“对不起”父母、师长和领导 。
心理自我,亦称“心理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情感和评价 。包括个体对自己感知、记忆、思、智力、性格、气质、动机、需要、价值观和行为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认知和评价 。其本身亦是一个多层次的独立系统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心理自我
别名
心理自我概念
术语类别
心理学
解释
指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情感和评价
从时间看,可分为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理想的我 。过去的我是对以前自己的觉知和评价 。现在的我是个体从现实出发,对现实中我的认识 。理想的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认为自己将来应当成为的那种人 。是个体追求的目标,不一定与现实一致,但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动有很大影响,是个体行动的动力和参照 。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 。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指我们的躯体,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 。
心理学所说的个体自我包括哪两个部分,心理学上的现实自我、镜中自我、理想自我各自是什么意思啊?


5、自我意识包括哪几个方面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 。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 , 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 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 。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 , 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 。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 。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 , 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 。因此 , 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 , 通过比较做出评价 。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 , 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 。由于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约着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 所以,对我们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上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 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对我们进行自我体验训练 , 就是让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 , 随着年龄增长让我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 , 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 。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为提高我们自我监控能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 。我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 , 比如只有教师要求做完作业后检查,你才会进行检查 。针对这种现象,你应学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念、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控制等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 。
因此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人的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儿童的自我意识各要素中,自我评价能力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
扩展资料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三类 。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外貌、身材等方面的意识等 。如果一个人对生理自我不能接纳 , 觉得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等,就会讨厌自己 , 表现出自卑和缺乏信心 。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形态 。
(2)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 。 
(3)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 , 包括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也是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善于交流或沟通 , 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没有知心朋友等,就会感到很孤独、很寂寞 。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 。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 。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各有特点 。
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自我意识可有几种类型 。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看,自我意识表现为具有认知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 。属于认知形式的有: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印象、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统称“自我认知” 。属于情绪形式的有: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恃、自卑、自傲、责任感、优越感等 , 统称为“自我体验”,以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个人对自己是否悦纳的情绪 。属于意志形式的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信等 , 可以统称为“自我控制” 。从意识活动的内容来看,自我意识又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
【心理学所说的个体自我包括哪两个部分,心理学上的现实自我、镜中自我、理想自我各自是什么意思啊?】主要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
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或自我,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从认识形式看 , 它表现为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 , 统称为"自我认识";从情绪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侍、自卑、责任感、义务感和优越感等 , 统称为"自我体验";从意志形式看,它表现为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律等,统称为"自我控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