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蛋龙不是“贼”,“偷蛋罪”不成立

【窃蛋龙不是“贼”,“偷蛋罪”不成立】

窃蛋龙不是“贼”,“偷蛋罪”不成立



窃蛋龙不是“贼”,“偷蛋罪”不成立
科学家破解百年“悬案”
窃蛋龙孵蛋图 。 赵闯绘制
窃蛋龙蛋扫描图,可以看到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 。 毕顺东供图
日前,古生物学家破解了一起百年“悬案”:名为“窃蛋龙类”的恐龙,并不以“偷蛋”为生,更没有世代做“贼”的习惯,而是一种“妈妈下蛋爸爸孵”的爱心恐龙 。
“窃蛋”名字的由来
1923年,蒙古戈壁大漠 。 美国探险家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发现了埋在沙丘下的一个巢穴及不少恐龙蛋化石 。
在这个巢的旁边,有一具兽脚类恐龙化石,它的头紧挨着巢中的恐龙蛋 。 探险队认为,这只恐龙一定是在准备偷蛋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掩埋,或是被路过的其他恐龙踩踏致死 。
经过对这具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学家给这只恐龙取了一个极不光彩的名字——窃蛋龙 。
彼时,这支探险队还发现了原角龙和伶盗龙等多种恐龙化石 。 因为原角龙在蒙古大漠很常见,因此,研究者偏执地认为这窝蛋的主人是原角龙,而死在巢旁边的正是行窃的“贼” 。
偷蛋行为看上去证据确凿,窃蛋龙就这样被宣告“偷窃”罪成立,不仅家族大类被学界命名为“窃蛋龙类”,当时发现的这一物种还被定名为“喜爱原角龙的窃蛋龙”,中文翻译过来是“嗜角窃蛋龙” 。
被误解之后,研究者试图从窃蛋龙的身体结构上寻找偷蛋的“原罪”证据 。 于是,窃蛋龙灵活的爪子、修长的手指、坚硬的凸嘴巴,被认为是适合抱蛋和啄蛋的“作案工具” 。
科学研究还窃蛋龙“清白”
巧合的是,窃蛋龙被钉上“耻辱柱”从一窝蛋开始,其“沉冤昭雪”也与另一窝蛋有关 。
2021年初,云南大学教授毕顺东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科学通报》发表了一篇论文,为窃蛋龙类正名 。
“我们有充足的证据证明窃蛋龙类的‘无辜’,它们真的不是‘贼’ 。 ”毕顺东说 。
证据一:鸟类的孵蛋姿态 。 论文描述了一组发现于我国江西赣州,约7000万年前、晚白垩世地层中的窃蛋龙化石 。 罕见的是,这组化石保存有孵卵姿势!
这只成年窃蛋龙身长2米,身体位于蛋巢中心,完全覆盖在巢上方 。 它的前肢呈现一种向后、向下张开状,后肢折叠在身体下,与现代鸟类的孵蛋姿态一致 。
“如果只看姿势,并不能完全判定窃蛋龙会孵蛋,因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已有科学家在我国内蒙古和蒙古国戈壁地区发现了类似的孵卵姿态标本 。 我们又从蛋入手,展开了研究 。 ”在毕顺东看来,要为“小偷”做“无罪辩护”,必须要有十足证据,而蛋是重要突破口 。
证据二:鸟类的异步孵化 。 窃蛋龙类属于兽脚类恐龙,生活在1.25亿年到6600万年前 。 从1923年至今,探险队和考古队曾在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戈壁地区发现过伏在蛋巢上,或在蛋巢边的成年个体,但不同学者对这些标本有不同解读 。 有学者认为,窃蛋龙可能会像鳄鱼一样在“护蛋”;有的则认为,发现的化石可能是窃蛋龙正在下蛋,而非孵蛋,证据来自与成年个体一起保存下来的蛋数目并不固定,从6颗到22颗不等 。
而这次的研究,充分让蛋宝宝“说话”,为它们的家长辩护 。
江西赣州的这组化石,除成年窃蛋龙外,还有24个墨绿色的蛋,个头略大于鸵鸟蛋,它们呈上下三环排列,有7个蛋的蛋壳已破碎,露出了7个胚胎,而这些胚胎正处于不同的骨骼发育阶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