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干了哪些事儿( 二 )


从1%到30%的跨越 , 意味着中国在国际大科学计划中从参与走向了引领 , 背后是中国蛋白质组学的厚积薄发 。 贺福初表示 , 在国家大力支持下 , 中国蛋白质组学很快建立起比较完善和先进的技术体系 , 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蛋白质组学科技人才 , 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 , 较早地在国际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 有了更加重要和突出的话语权 , 国际学术影响和地位不断提升 。
“贺福初院士敏锐意识到蛋白质组成为国际战略资源竞争点 , 如果不从源头进行创新占领制高点 , 别人也不会跟着你的科学目标和技术策略走 。 ”姜颖告诉采访人员 , 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 贺福初院士一再强调要做“顶天立地”的科学 , 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原始创新 , 是中国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
就在2010年 , 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两谱、两图、三库”的科学目标初步实现 。 我国科学家历时5年多的艰辛探索 , 完成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表达谱和修饰谱 , 绘制了蛋白质相互作用连锁图和定位图 。 “三库”则是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肝脏标本库、发展规模化抗体制备技术并建立肝脏蛋白质抗体库和建立完整的肝脏蛋白质组数据库 。
数据资源共享 , 驱动精准医疗发展
“随着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开展 , 我们的研究成果大多以论文、专著形式发表 , 计划中所构建的数据资源全部开放、资源共享 。 ”谈及计划的目前进展 , 姜颖以“两谱、两图”为例表示 , 2010—2015年间 , 研究人员将解析肝脏蛋白质组的分辨率加深、覆盖率扩大 , 可以鉴定更多以前“抓不到”的蛋白 。 “以前仅能鉴定六千多个蛋白质 , 现在我们可以鉴定到肝脏中一万多种蛋白质 。 而2015年以后 , 随着蛋白质组鉴定技术的通量化和微量化 , 我们有能力开展大规模、微量临床样本的蛋白质组鉴定了 , 与精准医疗的联系也越发紧密 。 ”
姜颖亲历了中国蛋白质组计划从无到有、从跟着人家干到牵头引领的全过程 。 让她自豪的是 , 中国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可以应用于我国重大疾病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 这是作为基础研究科研人员最为欣慰的 。
“对126例肝癌及配对癌旁组织样本的蛋白质组数据产出后 , 我们发现 , 目前临床上认为的早期肝癌患者 , 其蛋白质组构成有很大不同 , 可以据此分成三种不同的蛋白质组亚型 , 而不同亚型的患者 , 术后应该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案 。 ”姜颖说 , 科研人员监测发现 , 早期肝癌病人在进行手术切除后 , 约30%的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系数非常大 , 蛋白质组数据会为病人提供相应的候选靶向治疗方案 。
十多年间 , 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交出了一份傲人的成绩单:成功构建国际上质量最高、规模最大的人类第一个器官——肝脏蛋白质组的表达谱、修饰谱、连锁图及其综合数据库;首次实现人类组织/器官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全面对接;发现一批针对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潜在药靶和蛋白质药物……
2014年 , 经过多年论证的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在京启动 , 将分三个阶段展开 。 第一阶段 , 全面揭示肝癌、肺癌、白血病、肾病等十大疾病所涉及的主要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 , 了解疾病发生过程中蛋白质组的主要异常改变 , 进而研制诊断试剂、筛选药物 , 力争2018年底完成;第二阶段 , 争取覆盖中国人的其他常见疾病 , 提升中国人群疾病的防治水平;第三阶段 , 实现人类更多疾病的覆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