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年前,鱼儿为什么要上岸


3亿年前,鱼儿为什么要上岸



如今人人都想要一条能带来好运的“锦鲤”, 但其实3亿多年前, 那条从水中慢慢爬向陆地的小鱼才是整个动物世界包括全人类的“锦鲤” 。 这些上岸的鱼类开枝散叶, 演化成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以及哺乳类, 包括人 。
那么, 是什么让鱼离开熟悉的水域登上陌生的陆地?这些来自水中的鱼儿们又是如何适应陆地环境的呢?生命演化的过程间, 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 。
为何辗转至陆地 科学家进行了各种猜测
鱼类为何如此大费周折辗转至陆地呢?对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各种研究猜测 。
一篇发表在《美国博物学家》杂志上的文章显示, 科学家对生活在拉罗汤加岛上的鲇鱼进行了研究, 这种鱼善于在陆地上生活, 处于鱼类进化到陆地动物过程之间 。 它们大多数时间在水里, 涨潮前会花很多时间四处觅食, 但涨潮时, 它们就开始向海岸边的岩石上游动 。 虽然只有鳃, 但在岸边它们仍能从飞溅的海水, 以及潮湿的岩缝中获取所需的氧气 。
不过, 为什么它们会在涨潮的时候上岸呢?研究人员发现, 涨潮的时候, 一些捕食者正在追捕猎食它们, 如比目鱼、石斑鱼、濑鱼和海鳗 。 但是这些鱼没有一个可以跟着鲇鱼爬上岸的 。 该研究的主要负责人说:“拉罗汤加岛的鲇鱼首次证明了环境压力是驱使鱼从水里迁移到岸上的一个原因 。 ”
当然, 对于刚爬上岸的鱼类来说, 也有很多食肉动物生活在陆上 。 但4亿年前, 大海里有很多可怕的食肉动物, 陆地上却没有多少威胁, 或许这使得鱼类慢慢地迁移进化到陆地上 。
此外, 2017年西北大学学者提出, 看到远方也许是鱼类离开海洋的助力之一 。 虽然鱼类早已拥有视觉, 但水下环境无法让它们把视力物尽其用 。
根据化石资料, 在鱼类登陆的过程中, 眼部结构的改变让它们越来越多地享用到视觉带来的好处 。 在大约3.9亿至2.5亿年前, 一种先进的鱼类——希望螈目逐渐脱离水生 。 化石测量显示, 它们的双眼尺寸增长到原来的3倍, 这意味着与视觉能力息息相关的瞳孔大小出现增长 。 与此同时, 和其它一些鱼类一样, 它们的眼窝由两侧移到头部顶端 。 在这个位置, 鱼可以通过贴近水面, 看到水面之上的虫类猎物, 甚至可以把眼睛探出水面 。
如果一只动物只能看到附近的事物, 这意味着它们大部分行为只是对即将发生的刺激做出反应, 而看到更远的地方, 让复杂决定的出现成为可能 。 如何能更有效地攻击猎物、躲避捕食者的突袭, 爬上陆地或许是水下生命作出的一个重要决定 。
然而,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卢静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演化的原因非常复杂,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 比如身体结构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等 。 ”如果生活环境一直不变, 鱼类或许最后也不会爬上陆地 。
凭啥能够离开水 4次演化事件打下基础
“鱼类最终顺利登陆跟4次大的演化事件有关 。 ”卢静说, 鱼类爬上陆地的过程发生在志留纪到泥盆纪之间, 也就是4.2亿年前至3.6亿年前 。
首先是有颌鱼类的出现 。 “无颌类鱼主要靠寄生或以滤食为生, 有颌类就是鱼类出现颌骨, 这意味着它们可以主动捕食了 。 ”卢静表示, 从演化顺序来看, 这是一个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 “从原先无法捕食到现在能够捕食, 有颌鱼类在整个演化链上就更有选择权, 可以适应更多生活方式 。 这为以后生存带来更大好处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