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大高铁:-40℃里尽显“科技范”


哈大高铁:-40℃里尽显“科技范”



2017年12月1日,飞驰于-40℃的哈大高铁5岁了!
5年里,它穿越102次风雪,极限曾跨越70℃的温差;5年里,3亿人次的旅客在这条铁路上来来往往,感受归乡之切离别之情,也把东北的四季美景带给了南来北往的乘客 。
哈大高铁,世界上第一条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 。 从车厢到铁轨,从供电设备到小小的螺丝,它被科技武装到了“牙齿” 。 5年多来,哈大高铁实现了人身、行车安全零事故,构建出完整的高寒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
密集突破难点 哈大高铁创多个世界之最
0℃,水开始结冰;-30℃,煤油开始凝固;-38.87℃,水银开始凝固 。 而根据哈大高铁沿线最近30年的气象记录显示,最低气温记录是-37.3℃ 。
作为世界上温差最大的高速铁路,耐寒是哈大高铁安全运行的一道必答题 。 面对这道难题,技术人员用密集的科技突破和工程创新向世人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
首先是世界上最“抗冻”的车厢——CRH380B 。 为了满足-40℃的设计要求,科研人员攻克了一系列难关,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解决了金属、非金属、油酯类等相关材料的低温适应性问题 。
给车厢穿上“羽绒服”还不算,科研人员还在车厢连接处安装了密封型开闭机构、自然通风密封型设备舱,紧紧拉上“拉锁”,保证冬季多雪天气不会在设备舱大量积雪 。 “车厢的温度会始终锁定在人体最舒适的22℃,不会出现普通旅客列车中车厢连接处、车门附近温度低的毛病 。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公司调度所副主任何岩说 。
哈大高铁还使用了世界最大号码的高速无砟道岔 。 大号码高速无砟道岔的技术是业内公认的难题,也是制约高速列车进出站速度的瓶颈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铁路部门抽调了精英科研人员,克服了年轨温差、日轨温差大等难题,满足了哈大高铁高速度、高舒适性、高安全性的要求,让高铁更快、更稳 。
针对高寒地区的特殊环境,科研人员还攻克了困扰高寒地区铁路的路基“冻胀”控制问题 。 另外,在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等设备低温适应性技术上,哈大高铁也形成了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运行的核心技术体系 。 除中国外,在线路的建设和耐寒列车的研制上,尚无可供借鉴的一个拥有完全成熟的设计和运营管理经验 。
“千里眼”“顺风耳” 尖端装备守护高铁安全
隆冬时节,0点30分,哈大高铁线路上 。
每一个普普通通、万籁俱寂的夜里,正是哈大高铁“轨道医生”们忙碌的时刻 。 气温已经降至零下20℃,作业员张志涛飞似地完成了架设仪器、调平等一系列操作 。 他是这条高铁上无数名安全作业人员中最突出的一个——在全局技术评比中,张志涛获得了状元的称号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高铁的要求最严格不过,以往我们用手工检查的方式根本行不通 。 ”张志涛手中操作着价值百万的轨道测量仪,配合安博格轨道检测车及软件配套设备,即便是0.1毫米这样微小的误差,也逃不过“轨道医生”们的眼睛 。
【哈大高铁:-40℃里尽显“科技范”】“线路上每隔50米左右便设置一对CPⅢ(轨道控制网)控制点,我们队轨道进行三维定位,检测线路中心坐标及钢轨几何状态偏差,即便是0.1毫米的微小误差都能找出 。 ”张志涛自豪地说道 。
吃苦耐劳的“轨道医生”和高科技设备,都是高铁的安全守护神 。
沈阳动车段的技术人员亲切地称它们为“千里眼”“顺风耳”和“隐形手”,“我们段动车组安全运行1800多天,它们仨可出了不少力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