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岁是源于哪个朝代

除夕守岁最早的记载 , 是从西晋时期传承下来的 。

除夕守岁是源于哪个朝代


一 , 何谓守岁
守岁 , 就是除夕之夜 , 家里灯火终夜不熄 , 家人通宵达旦 , 彻夜不眠 。
点亮灯火 , 有每个房间都有灯火的做法 , 叫作一房灯火照一房亮 。
除夕彻夜不眠做法的意义有多种说法:有老人惜岁之说;有老年添岁延年之说;有少年成长之说;有珍惜光阴之说;有守财之说;有照虚耗之说;有点灯驱邪之说;有躲避年兽不敢睡觉之说;许多地方还有百姓通宵不睡 , 迎接玉皇大帝的女儿灶王奶奶回到凡间的说法 。不一而足 。
但有一种说法 , 则是各地一致的 , 那就是阖家团圆 , 辞旧迎新 。因为除夕夜是一夜连双岁 , 五更分二年 。所以 , 有些地方年夜饭吃得很晚 , 一顿饭既是头一年的最后一顿饭 , 又是第二年的全年第一餐饭 。称之为年夜饭 。这里的“年”包含了两年 , 头年的饭吃到第二年也没吃完 , 取年年有余之意 。
除夕守岁是源于哪个朝代


二 , 最早的典籍记载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
《风土记》记载:“ 蜀之风俗 , 晚岁相与餽问 , 谓之餽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 , 谓之守岁 。”
意思是蜀地的风俗 , 一年结束时 , 人们互相馈赠礼物 , 互相问候 , 称为餽岁;人们互相邀请筵宴 , 叫作辞别旧岁;到了除夕夜通宵达旦不眠不睡 , 叫作守岁 。
之后 , 许多年没有守岁的文字记载 。到了唐代 , 杜甫、孟浩然等大诗人才开始有守岁的诗句留存 。无名氏《守岁》诗写得最是通俗而且传神有趣:"相邀守岁阿戎家 , 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 , 偏从此夜惜年华 。"
守岁是汉族民间除夕夜的传统习俗之一 , 又有照虚耗、熬年、熬夜之说 。守岁是指一家人在除夕之夜 , 团聚在一起 , 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除夕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 也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 。
8除夕守岁 , 最早是从西晋时期传承下来的
除夕守岁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 , 各相与赠送 ,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 , 称为“别岁”;长幼聚饮 , 祝颂完备 ,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 , 以待天明 , 称曰“守岁” 。
除夕守岁是源于哪个朝代


古时的守岁有两种含义:一是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 有珍爱光荫的意思;年轻人守岁 , 是为延长父母的寿命 。自汉代以来 , 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守岁的“守” , 即有对即将逝世的旧岁留恋之情 , 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着希望之意 。
除夕守岁是源于哪个朝代


除夕守岁逐渐盛行是在唐朝初期 , 唐太宗李世明写的《守岁》:“寒辞去冬雪 , 暖带入春风” 。古人认为除夕这一天是一个人长一岁的界日(指虚岁) , 而这个夜晚又是旧岁即将过去 , 新年也要来到的一夜 。
“一夜连双岁 , 五更分两天” 。除夕之夜 , 一家人欢聚一堂 , 高高兴兴吃罢了年夜饭 , 又点起蜡烛或油灯(现在是电泡)且通霄不熄 。一起围坐在床(炕) , 或炉子旁边 , 说说笑笑(现在有电视 , 还有不忍放手的手机) , 熬夜连盹都不打 。通霄守夜 , 象征着要把邪瘟病疫驱赶走 , 也期待新年万事如意 , 幸福满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