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的下一句

知之为知之的下一句

知之为知之的下一句


出自《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知之为知之的下一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国学文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说的仁政天下呢?
  • 巜道之以德,齐之有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 。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
  • 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用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同时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建设是必要的,但却忽略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
用道德教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齐感化他们,人民不但懂得廉洁是非,而且从心里归服 。虽然孔子的观点十分明确 。统治者以“德”和“礼”治国,就能得到百姓的认同和拥护,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也会大大提升 。若用“刑罚”和“政令”治理国家,虽然也能起到效果,但是民众对国家的感情却很淡,缺少相应的凝聚力 。而最理想的政治形态,莫过于“礼乐刑政”的统一,才是最完备的治国方针 。
知之为知之的下一句


知之为知之的下一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