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错误 亚里士多德三大错误( 五 )


亚里士多德极力推崇思辨生活,在他看来思辨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 。“最完满的生活就是合乎其本己德性的思辨活动,”这种思辨活动“在自身之外别无目的可追求,它有着本己的快乐,它有着人可能有的自足、闲暇、孜孜不倦,还有一些其他的与至福有关的属性 。”“如若一个人能终生都这样生活,这就是人所能得到的完满幸福 。”“亚里士多德断言神最宠幸那些其活动合乎理智和悉心照顾理智的人,最宠幸那些最热爱和最崇尚理智的人 。思辨的范围有多大,幸福的范围就有多大 。一个人思辨愈多,他就愈幸福” 。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神的赠礼,而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 。”因为我们只有在实践德性的现实活动中才能真正地获得德性,只有在待人接物的行为活动中,才会成为公正的或不公正的人,成为勇敢的或怯懦的人 。而且一个人的品质只能从现实活动中得到反映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实践的事物中,对德性只知道是不够的,还要力求应用或者以某种办法使我们变得善良 。”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幸福虽然不是神的恩赐,却也仍是最神圣的东西 。在他看来幸福不是只属于神的东西,幸福不是不可触摸高不可攀的东西,“它为人所共有,寓于一切通过学习,而未丧失接近德性的欲求的人”他把人类自己的幸福归还给人们自己,把幸福归到现实中来 。
达到幸福的途径:
(一)培养人的德性
由于幸福是通过德性而获得,可见德性在使人获得幸福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若不具备德行条件,即使有最多的钱,有最高的荣誉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他举例说,“有些人偶感饥渴便纵饮无度;有些人为了两个铜元而不惜毁伤自己最相好的朋友;有些人心志愚昧像小儿或神情迷惑像疯子,这种怯懦、无礼、不义、愚昧和痴呆的人,是不会幸福的 。”德性和实践智慧是幸福的主宰,“每一个人所得的幸福正好与他具备的德性和实践智慧以及依此行事的能力相等 。”
为什么培养德性能够使人达到幸福?首先,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善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所具有的功能,而“人的功能是灵,魂的现实功能,合乎理性而活动”因此“人的善就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 。优秀地完成了人的功能,养成并实践了良好的德性,也就是达到了人的善,这样的人就是幸福的人了 。其次,从人和动物的区别来看,亚里士多德强调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过一种有道德的理性生活 。他说:“人类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就在于他对善恶和是否合乎正义以及其他类似观念的辨认 。„„人类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 。”他反复强调合乎德性的活动所带来的快乐比其他任何快乐都更美好、更持久,“所以,哲学以其纯洁和经久而具有惊人的快乐”总之,“最优良的善德就是幸福” 。
(二)力求做到中道
“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德性幸福观的一个重要原理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是关于感受和行为的,而在感受和行为中就存在着三种情况:过度、不及和中间 。过度和不及都会产生失误,破坏道德规范,而中间则会获得并受到称赞 。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庸才是德性,“德性就是中庸,就是对中间的命中„„不论就实体而论,还是就是其所是的原理而论,德性就是中间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大多数人最好的生活方式都应该是行于中庸,行于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中庸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中庸指的是一种“应该”,即“在应该的时间,据应该的情况,对应该的人,为应该的目的,以应该的方式”来行为 。在幸福的实践过程中,遵循中道原则,首先,我们可以更好的运用中道的理性培养善德,而获得幸福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遵守中道避免人在感情和行为上的过度与不及,避免出错 。总而言之,幸福的获得需要合于中道的行为作保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