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玉门关

在许多世人的心底,玉门关就应该像至今雄立着的山海关、嘉峪关一样,存于河西走廊戈壁深处的某一所在 。从敦煌向西北大约90公里,东西走向的戈壁滩狭长地带中,有一座残高约25米见方的遗迹,全由黄土夯筑,这就是诗中“春风不度”的玉门关 。大漠,长空,这一切都符合我们对千年前西域边塞的想象,但当年巍峨的关城已经被黄沙摧残殆尽 。

唐诗中的玉门关


离公路不远之处,有一座基本为四方的土墩矗于一片戈壁之上 。这座四方的土墩就是如雷贯耳的玉门关了 。一方木牌道出了玉门关的前身后世:“玉门关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的戈壁深处 。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左右 。因西域和田等地所产美玉由此地输入中原,故称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 。玉门关西距罗布泊东部边缘150公里,南距汉阳关约70公里,两关之间以塞墙相连,形成倚(犄)角之势 。自汉晋以来,玉门关一直是中原通往西域诸国的咽喉之地,至今关城犹存,气壮大漠 。其关城平面为方形,全为黄胶土版筑,现关城余高9.7米,东西长24米,南北长26.4米 。”
唐诗中的玉门关


如今,登上玉门关10余米高的残台,向西南方向眺望,可以隐约看到汉长城的烽燧和城墙残迹断续延绵,好似一条棕色的虚线,据说当年沿着它可以直通阳关 。可以想象,汉军将士站在这里,视线一直延伸开去,观察着火信在烽燧间向远方传递 。
唐诗中的玉门关


关城西、北两面墙各开一门,游客可从西门进入城堡内参观 。
唐诗中的玉门关


小方盘城往西5公里,便是汉长城遗址 。由于汉长城遗址分布比较广泛,因此,这一段长城遗址叫做敦煌汉长城遗址 。
唐诗中的玉门关


敦煌境内的汉长城全长约150公里,沿线修筑烽燧近80座,尤以玉门关附近保存最为完整 。
唐诗中的玉门关


西汉长城的设置,依据地形的高低起伏,利用高起的风蚀台地修建烽燧用以瞭望和守御 。明长城多采用青石、大砖砌墙修筑,而汉长城则利用地理环境采取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方法建造 。西汉时,这一段水草茂盛,生长着大片芦苇、罗布麻、红柳等植物,修筑长城就采用一层柴草、一层砂砾夯筑而成,柴草厚度约5厘米,砂砾厚度约20厘米,层层相接,粘连非常牢固 。
唐诗中的玉门关


敦煌保存最好的一段汉长城,长约400米,残高3.25米,基宽3米,上宽1米 。长城线内侧有一条宽6—7米的“天田”,这是西汉边境的防御设施 。
唐诗中的玉门关


长城西端,有一座烽燧,名叫当谷燧,也是敦煌境内现存最为完整的烽燧 。
唐诗中的玉门关


长城沿线,一般每隔10华里就修筑烽燧一座 。汉代烽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长城内侧 。筑造结构主要有三种:一是用黄胶土夯筑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块夹红柳、胡杨枝垒筑而成;三是用土坯夹芦苇砌筑而成 。当谷燧就是用砂砾土夹芦苇、红柳枝叠筑而成的 。古代每座烽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敌情,白天点燃浓烟滚滚,夜间点燃熊熊大火,所燃烟火远在30华里外都能看到 。用这种方法传递军情,比马跑的速度要快得多 。从敦煌到长安用马传递需要15天左右,而用烽燧烟火传递只需三天两夜就可到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