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当年有钱又有名,为什么看见闰土过得那么惨却不帮一下他

可以从《社戏》中寻找答案 。
鲁迅《社戏》三层次:终将庸俗的少年与文化出路问题
作者:程涵悦
鲁迅的《社戏》结构极为复杂,意蕴丰厚 。本文拟从看戏同伴之可爱与途中景致之隽永、平桥村的暗病与终将庸俗的小伙伴们、现代化社会的深重弊病与“中国戏”隐喻的文化出路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
看戏同伴之可爱与途中景致之隽永
在解读过程中,可先从看戏来回过程中的人与景入手,这是文章的主体 。
首先,作者聚焦于对于身在农村、尚处童年而淳朴天真的少年们,表达对其美好人性的赞美和怀念 。这也是文章极具光彩处 。
在分析人物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其行事的处境,动机,以及其行事的细节,从而分析其品性,感知作者对其的情感 。
双喜等是因“我”没有看戏落寞、希望帮助“我”达成愿望,而找船并向“我”母亲承诺保护“我”,然后划船去看社戏,可见他们热心,聪明,仗义、勤快 。
到了看戏处,阿发见没有空地就将船停在戏台远处,很灵活 。双喜给“我”讲他数过老生翻了“八十四个筋斗”,这个悠闲的农村孩子极有好奇心 。桂生没为“我”买到豆浆就买水,机智且真诚地关心我 。
夜深了,孩子们看到难得有一出好戏就振作精神、笑着看,他们有新奇事物就立刻精力旺盛,正是孩子的天性 。见老旦出场,孩子们就骂,毫无耐心,极为直爽 。双喜担心就此一夜无趣,提议果断离开,孩子们都是喜欢新奇的心性 。
划船返回途中,桂生提议吃罗汉豆,流露好吃本性,且具有农村生活经验的桂生很懂吃 。双喜偷豆前先询问可否偷阿发家的,很顾及小伙伴及其家庭 。而天真的阿发丝毫不不考虑自己家的财产有失,以豆大为标准,希望大家吃得高兴,让大家采自己家的,毫无私心 。预想到八公公对于拿了他的盐与柴的责难,小伙伴们商量好了八公公的把柄,还要捉弄他,机智又顽皮 。顺利抵达的双喜又向“我”的母亲提及自己打过的包票,显出自信与神气 。
其次,作者还以一定的篇幅写尽看戏来回途中的景致,以及自己彼时心中的快意与今时的留恋 。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以上这处写景极为出彩 。先从景物特点着手,水激荡,豆麦田地的河流是碧绿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是清香的,水气氤氲,月色朦胧,被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的“山”连绵起伏,形态随船移而改变,且色深峻峭,神秘威严 。
再品,发现鲁迅在这一段文字中调用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体验 。由此,读者如置身于多种景物带来的多重体验营造出的画面之中 。
最妙的是,在这段写景文字中,“我”由焦急期盼,转为沉静,继而沉醉于自然之中,情感变化自然微妙 。
归来时,又提到划船时候所见之景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水声响亮可见夜晚幽静,小伙伴们愈加兴奋,大白鱼“背”“蹿”等词可感受到此处涌动的温情与激昂之感 。读者可以感受到“我”回味至今的那一刻的幸福与安然 。

推荐阅读